昨天(21日)傍晚的茂名北路,华灯初上,车流不息。晚霞中,市民游客偏爱在毗邻张园的临街取景——修旧如故的石库门建筑群“探出头”,水刷石外墙、雕花木窗,“历史的”上海与“当下的”上海不期而遇。
张园里头,西区17幢历史建筑的修缮眼下基本完成。上海静安建筑装饰公司保护建筑事业部经理周祺仍在仔细把关、打磨完善,为年底前的对外开放作最后准备。
这是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改造的城市更新项目。经历了“海上第一名园”、“七十二家房客”石库门里弄之后,张园又站在了新起点上:2018年启动保护性征收,2020年完成搬迁并实现围合保护。去年9月,张园保护性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即将开放的张园西区,沿泰兴路区域规划了一线品牌新业态;沿茂名北路区域,将主要以艺术、轻奢、高级定制及潮牌为方向。“修缮要还原老建筑百年风貌,更要融入城市生活。”周祺与老建筑打交道快10年,他说从前城市发展的标识是楼的高度、路的宽度,现在是历史街区的复兴,“在保护中推进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中更好保护,再造石库门里弄的活力”。
“一幢一档”还原百年历史风貌
“张园77号”,原威海路590弄77号,近百岁高龄。2015年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也是张园西区此次修缮中保护等级最高的“老人”;“85后周祺”,修缮老房子的年轻人,儿时家住石库门。2017年他所在单位搬离张园之前,其办公室就在“张园77号”。
奇妙的缘分将他与这片石库门建筑群联系了起来,“最初想法就想守护好这份童年回忆”。
修缮前的勘查中,他与团队发现房屋破损比较严重:“清水外墙有部分风化、开裂等情况,拼花地坪有破损、缺失。”
年轻团队自有办法。2016年张园启动了“一幢一档”资料库建设。近3年建档时间内,团队到档案馆调取一份份原始设计图纸,东、西两区43幢房屋、总计2053个房间实现“一幢一档”,仅一个门牌号便有400多页纸。有了“底板”,开发方精准提出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意见,并十易其稿完善细节。此外,还采用“三维GIS+三维BIM建模”等数字化手段,守护好这片百年里弄。
修缮过程中,小到拼花地坪砖,被工人们一块块凿出,在背面编号、清洗、储藏,待所有工序完成后再人工铺贴。仅40米的前廊,就有数千块之多。
细到楼层间的泥纸筋灰塑雕花装饰,“镂空部位精雕细琢的泥作机器都做不出,只能参考历史图纸,靠工匠灵巧的双手一个个手工制作、修粉上去。”周祺说。
让人“走进来”把老故事“讲下去”
张园,新式公共文化的诞生之地:电灯、照相、电影及各种体育竞赛、戏剧表演等,许多“第一次”发生在这里。新鲜的活力与魅力,浸润在这片建筑群的血脉中。
“还原风貌,不是修复一座建筑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保护。而保护的最好办法,就是活化利用,让更多人走进老建筑,参与老建筑的演进,把老故事讲下去。”但这也成了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在原汁原味还原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当下现实的功能需求?
空调,是最直接的需求。张园77号采用了窗下空调的形式——因为地板木结构本来就需要修缮加固,因而线路都在地下铺设。修缮团队还特意采用了与内饰颜色相仿的木料制作空调机罩。“拿来的时候,机罩还比较新,我们就通过日光照射,形成最接近室内整体布局的颜色。”
“我们一直在寻找现代诉求和建筑保护之间的折中点——新旧保留着适当距离。新的增设不会干预、改变旧的建筑,而是让它们彼此补充、相互赋能。”周祺说。
未来,现处于保护、看护阶段的东区也将动工。在“活着的”石库门街区,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周祺还有更多期待:“在我参与修缮的宽阔步道、诗情画意的绿植间,更多公共活动空间留给市民游客共享,迎接当下的人们走进来与建筑互动,创造新的故事。”
作者:王宛艺
图片:邢千里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