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命是外卖给的”,炎炎夏日,许多年轻消费者青睐外卖解决一日三餐,第三方平台订单量也走出“上扬曲线”。然而,消费者也有疑惑:“网红餐馆”卫生条件是否过关,生鲜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证?
昨天(5日)下午,市人大前往普陀区调研网络食品经营管理情况。第三方平台企业负责人、市人大代表、监管部门等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守住外卖食品“舌尖上的安全”。与会者认为,需借由线上、线下联动监管,让“黑心店家”一旦被查处,就迅速落实包括退出推荐名单、下架等措施。同时,还要巧用数据力量,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溯源链路,破除抽检、配送等环节的盲区和堵点。
杜绝网红餐馆“照骗”,线上线下联动监管
“商家在外卖平台挂出的店铺和菜品照片,能不能与实物保持一致?”市人大代表许丽萍的这一问,道出无数消费者的心声。
许多消费者或许经历这样的遭遇:外卖平台推荐页面上光鲜的店家,实地探店后,竟发现其实是“照骗”。整洁干净的后厨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杂乱陈设,甚至还有不少虫蝇滋生。被无数好评包裹的网红餐馆,究竟是品质过硬,抑或仅是营销手段,消费者无从分辨。
代表们认为,关键症结还在于线下监管、线上交易间的脱节。执法部门线下检查的店铺信息,如没有及时反馈给平台企业,那么对方就无据可查。甚至“问题店铺”还一直在推荐榜单。
破题的关键,在于线上、线下监管联动。眼下,安扎在上海的饿了么,就与普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试水联动监管新方式。譬如,将线下检查出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线上,并严格落实惩罚措施。“根据检查出的问题,分别对应不同措施,包括菜品下架、自休等。”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监管所所长游松解释,自休指的是店铺“休止期”,意味着该店将在外卖平台下线一段时间。通过这些惩罚性手段来制约商户,引导其积极改正。
同时,线上的订单数据,也为线下监管提供指引。针对外卖订单量较高的网红餐馆,监管部门会重点抽查。“如果一个日订单量超过1万份的店铺,其后厨烧制能力仅达到1000份,那就要追问剩下的90%是如何来的。”游松表示,一旦发现线上线下存在“数据差”,他们便会持续跟进,确认是否存在代工厂,并跟踪审查相关证照资质。
从抽检到配送,全链路监管需细化标准
与会者认为,一份外卖的安全,事关从生产到配送的全链路监管,不仅要压实餐饮商家的责任,还要确保骑手配送过程中合法合规。
图为上海一小区的外卖货架
“社区配送的最后‘100米’,成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盒马风险治理专家沈波坦言,不少消费者投诉集中在配送环节。譬如,有些放在货架上的快递找不到了,有些甚至因货架“爆单”就直接放在地上。
图为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饿了么网约送餐员张文强
与会企业负责人认为,想要破解这一痛点,一方面要提升外卖骑手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另一方面,也要合理设定配送时间,让骑手不必“抢单”,有足够时间将每一单都送到位。
配送端的“监管难”,一定程度上还导致消费者投诉的“取证难”。“由于并非当场交易,我们无法判断产品是在哪个环节出问题,最终导致食品变质。” 沈波表示,出餐环节、配送时长、产品放置地点等,都有可能影响消费者最终拿到的产品。
实践中,饿了么等平台会根据消费者提及的“坏了”“变质”等关键词,把相关商品标记为疑似问题商品,并通过神秘买家方式,将其纳入平台抽检范围。对此,许丽萍指出,相关法律为平台企业抽检加上了“紧箍咒”。然而,其在执行中也遭遇标准不明确的问题。“生鲜、冷链等高风险类食品的抽检比例具体是多少,不能跟其他品类‘一刀切’,相关部门要出台更清晰的指引导则。”。
更多时候,收到消费者投诉的平台企业,大多会履行“先行赔付”的主体责任,再进行后续责任认定。但这一做法也为职业索赔人留下了“钻空子”的余地。以某平台企业数据为例,其每年有一万余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恶意投诉,包括食安险骗赔等现象。“能否借由大数据找到其中规律,出具疑似名单,让企业有的放矢规避风险?”代表们认为,借由制定更完善的顶层制度,能有效杜绝职业索赔人,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也让平台企业更有动力守牢外卖安全。
作者:王嘉旖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