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两张网”建设是今年全市工作的重大任务。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跨前一步、积极作为,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抓推进、抓落实。要制定任务书,排出进度表,落实责任人,确保工作如期推进。要齐心协力、善作善成,努力拿出“两张网”建设的扎实成果,真正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一网通办
减材料简流程,越来越“好办”
实施两年的“一网通办”改革,今年关键词将是“攻坚提升”。通过更深入的业务流程再造、数据整合共享,上海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用户的获得感与便利度。根据昨天举行的全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推进大会的部署,“一网通办”今年将新增100项“零材料”事项,接入500项公共服务事项,聚焦一批热门事务,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从而使在上海办事能更高效、更智能、更精准。
“两个免提交”
增百项“零材料”事项
每年,“一网通办”都会设立一些清晰、易懂、可核查的改革目标,既是向社会公开承诺,也是倒逼政府内部改革。去年,“一网通办”改革成效主要体现为“双减半、双一百”——最终,上海审批事项所需材料平均减少52.9%,办理时限平均缩短59.8%,都超过了“50%”的目标;同时,新增全市通办事项177个,业务流程再造事项105个,也都超过了“100个”的承诺。
今年“一网通办”的改革目标,可归为“两个免于提交”和“两个转变”。
“两个免于提交”是指在开展政务服务和实施监管执法场景中,将实现“凡是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不再提交实体证照”。也就是说,政府内部可以调用的,无需申请人准备。为此,全年将新增100项“零材料”事项。要实现“免材料”的目标,一方面有赖于电子证照的大力应用,以及广泛的数据共享,同时,将通过推广试点告知承诺制,使得审批流程简化优化。
“两个转变”,指的是“一网通办”从“能办”转向“好办”,让个人办事更方便快速,让法人办事更高效、可预期;同时,从“侧重行政权力事项”向“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并重”转变,丰富服务内容。为实现该目标,今年“一网通办”将新接入500项公共服务事项,新增100项可全市通办的个人事项;其次,将深化数据互联共享,推动信息系统上云“应迁尽迁”、信息系统和业务专网“应并尽并”、公共数据“应归尽归”。
聚焦“一件事”
倒逼政府自身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内,“一网通办”PC(个人电脑)端和移动端都将有新的版本升级。在PC端,今年人工智能(AI)有望深度嵌入,特别是在“市民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方面,将试点“AI+一网通办”;而在移动端,年底前,全市各部门各自开发的服务类App,除极少数之外,原则上都将并入“随申办”,从而打造政务服务的“掌上超级入口”。
“一网通办”之所以能“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跑动次数”,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感受度,关键就在于它一直在倒逼政府自身改革。今年,政府服务业务流程再造的重点,是“高效办成一件事”。
市民企业要办的“一件事”,往往由一连串零散事项构成,涉及众多部门。推动这类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事务的协同联动,能显著提升“一网通办”的服务体验,优化营商环境。例如,经“一网通办”梳理,上海政府部门每年处理“开饭店”相关办件量近1.2万件,6个审批事项涉及市场监管、酒类专卖、绿化市容、消防等4个部门。如果这些部门各自为战,企业只能是“一证一办”“一审一表”。去年,“一网通办”重构流程,将四张表合一,把需提交材料从31份减少到12份,跑动次数从6次减少到1次,检查从3次改为1次,最终办理时间从58个工作日缩减到10个。
今年,上海把“一件事一次办”作为推进政务服务流程重构的核心。首批将推进14件“事”,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小孩出生”“公民身故”“企业职工退休”“企业纳税缴费”“创新创业”等,既是市民、企业高度关注的,也是改革的痛点难点。
电子证照应用
向社会化场景拓展
电子证照是推动“一网通办”改革的重要抓手。全市电子证照库目前已归集高频证照345类、9200多万张,日均调用超过30万次。今年,“一网通办”将继续加速电子证照库的建设和使用,使得市民企业办事能够少交材料、少花时间。
在规模上,今年将新归集至少500类电子证照,从而基本覆盖本市党政机关签发的证件、执牌照、证明文件、批文、鉴定报告等;同时,还将大量纳入非政府证照,主要包括行业协会、评估咨询机构出具的文件报告等,从而持续丰富电子证照种类。
在应用上,今年上海电子证照库将对更多使用场景进行授权,不仅在政务系统内部要实现全覆盖,也就是电子证照应用支撑所有政务服务和监管,还要积极向社会化应用场景拓展,让市民可以持电子证照,在医院、学校、车站、博物馆、风景区、游乐场等使用。此外,长三角也将是电子证照的拓展重点,以此为契机,企业跨区域办事便利度将有所提升。
一网统管
实现“六个一”,培育应用生态
在初步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基础上,今年上海有望启动“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市、区两级大数据资源平台,推动“一网统管”业务数据、视频数据、物联数据及地图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治理要素一张图、互联互通一张网、数据汇聚一个湖、城市大脑一朵云、城运系统一平台、移动应用一门户”。特别将聚焦城市管理难点堵点,应用智能化分析和预警预测手段,发力培育智慧应用生态体系。
建立预警预案
将“治理视线”前移
防汛泵车,是城市道路积水的“消防车”。但如何高效调度防汛泵车,却一度是防汛处置流程中的痛点。
以往,泵车接警出发后,常因道路积水而被堵在半路,等赶到现场,水已经退了。
如今,依托城运系统,市水务局通过多元数据融合,建起了一个感知泛在、智能研判的综合信息系统,并打造出防汛指挥大平台,其中的“防汛智能化应用”通过大数据回溯,结合雨情水情,在降雨初期就能预先部署泵车,同时联动实时路况和交通指挥系统开启绿色通道,保障泵车迅速就位。目前,该平台汇总了全市近20个委办局、几十个系统的数据。在防汛中央地图上,1418个排水泵站、27493公里地下排水管网、736个疏散点、64个易积水点、14020个小区、100多个防汛队伍和车辆,都被实时显现,为城市防汛指挥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让干预早于应急,让预判早于干预”——依托于开放共享的数据库,全市城市运行系统在实战中纷纷将“治理视线”前移,建立起预警预案的应用。
上海城投集团开发出“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对城投水务、城投环境、城投路桥、城投置地4个板块的安全运行实行24小时监测监控,设置应急预案,确保第一时间响应;上海机场集团启动建设智慧机场,通过出租车数据与进出港航班的数据比对,精准预测出租车供需关系,提升出港旅客人流疏散速度。
加快应用开发
扩大物联智联覆盖
上周六,一个覆盖全市、涉及当下疫情防控的相关应用模块启用,这个应用从开发到上线并稳定使用,仅用4天时间。“基于“一网统管”所构建起的开放协同大平台,有能力的信息化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开发各类实战应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城市管理处副处长王明强介绍。
此次,“一网统管”打通了卫健、公安、交通部门和医疗机构、基层社区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联动,建立起市、区、街镇三级防控服务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健康委依托“上海健康云”App平台与市城市运行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实时交互,构建起“来沪人员健康动态观察系统”,截至4月11日,该系统共计登记946.86万余人。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推进构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
市公安局表示,今年将总结智慧公安建设成功经验,拓展应用场景,抓紧推进十大重点项目,与相关部门合力推进IDPS系统(城市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全力破解超大城市出行难。
加快开发智能应用场景,扩大物联、智联的应用覆盖,各类智能应用站上城市运行系统这个“巨人肩膀”向上而生——在城区“二元结构”突出、管理复杂多元,旅游景点和商业设施密集的黄浦区,聚焦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场景开发建设。例如,对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等主要景区的大客流实时监测预警,并纳入周边交通、停车库等数据;接入区绿化市容局“一店一档”店招店牌数据库,强化监测预警。
布强“神经末梢”
推动治理流程再造
市城市运行中心处长锁晓东介绍,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下一步“一网统管”将加强城运中台建设,推动城运中台成为城运系统的应用枢纽、指挥平台和赋能载体;打造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构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综合展示屏和移动端应用,使城市态势随手可及,随意可调。
同时,夯实“云”“数”“网”“端”应用基础,依托市、区两级电子政务云建设和政务外网建设,统筹算力、存储、网络资源,支撑各类智能化应用;加强神经元和感知端的统筹建设,实现集约化、灵活化的联勤联动和智能应用,推进治理要素数据生成“一张图”。
在大会交流发言中,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透露,将在“一网统管”大格局下,发力打造动态感知敏锐、任务生成智能、指令派发扁平、承接处置高效、评估考核科学的城市管理闭环;聚焦城市运行风险、群众关切等,形成高铁沿线监管、住宅电梯安全监管、高空坠物风险防控、物业小区管理等一批应用场景。
作者:张懿 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