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外高桥保税区成立30周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将以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的启动为契机,继续支持区内企业离岸业务的发展。未来三至五年内,离岸业务有望成为整片区域新的增长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昨天在外高桥保税区启动,标志着这一新型贸易模式由重点企业参与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阶段。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外高桥保税区成立30周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将以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的启动为契机,继续支持区内企业离岸业务的发展。未来三至五年内,离岸业务有望成为整片区域新的增长点。
关键一子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离岸贸易”是上海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关键一子。去年,浦东新区率先“破冰”,发布支持离岸转手买卖的若干措施,并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服务中心和离岸转手买卖先行示范区。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有47家中外资企业获得离岸转手买卖支付汇兑便利支持,占全市比重超过90%。
“部分亚洲地区的客户向上海总部下单,货物可以在德国工厂生产后,直接送往当地,而资金结算则由我们完成。”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是试点企业之一,公司首席执行官谢磊用一个实际的订单案例,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货物不入境”的新型贸易模式。
从实体企业的运作来看,离岸转手买卖业务能够大幅降低跨国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物流运营成本,增强国内主体在跨国集团内的总部地位,有利于提升区域总部经济能级水平,助力企业进入国际大宗商品领域。
“对于上海来说,离岸贸易的增长潜力很大。”谢磊认为,“通过制度创新打通操作环节上的痛点后,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可以成为全球的订单中心、财务中心,提升在整条供应链中的管理能力。”
打通痛点用大数据确保订单真实
谢磊口中的“痛点”其实是指,由于离岸转手买卖的货物流和资金流是分离的,必须在看不见货物的情况下,确保每笔订单都真实可靠。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转手买卖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此次启动的产业服务中心将作为区域内的重要基础设施,服务和支持离岸转手买卖企业发展,引导行业自律,协助金融机构解决支付结算真实性问题,提供政策咨询、专业人员培训等全方面服务。
昨天,由区内试点企业共同组建的离岸转手买卖企业理事会正式成立,将通过行业自律加强贸易真实性管理,促进业务企业共同交流发展经验,力争接轨国际,并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离岸转手买卖产业规则。
据保税区管理局财政和金融服务处副处长梁翔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正以区域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为基础,在企业信用度评价、贸易真实性判断上探索更多创新举措,让离岸转手买卖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循。
例如,在贸易企业和外汇管理部门、银行服务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为外汇管理部门和银行服务机构对离岸转手买卖“贸易真实性”判断提供数据支持。在数据来源方面,将充分利用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成员等合作伙伴资源,对接和获取国内外第三方权威数据。
新增长点参与企业规模三年翻番
“外高桥保税区因贸易而生,因贸易而兴,与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30年来累计商品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元。”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彦峰表示,“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进展,‘贸易’二字无论内容还是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我们现在推离岸贸易,其实就是为下一个30年的发展谋篇布局。”
事实上,离岸转手买卖产业发展符合“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重要枢纽”的战略布局。从贸易功能提升来看,离岸转手买卖产业必将成为上海由本国本港进出口贸易向全球贸易营运和控制中心转变的关键,是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举措,也顺应了国际生产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从金融资源集聚来看,离岸转手买卖产业发展必将促进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专业类金融机构设立和相关金融产品工具创新,同时推动更大比例的国际贸易以人民币支付结算,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陈彦峰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将推出针对离岸业务的财政扶持政策,降低企业开展离岸业务的税收负担,“我们希望在三至五年内,将离岸业务打造成为上海自贸区新的增长点。预计三年内,参与企业规模翻番,五年内,贸易规模翻十倍。”
作者:唐玮婕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