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爵硕和妻子(左二、三)在工作现场
“老爸,忙不忙!”今天(31日)傍晚,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透过科室的窗,姚爵朔一眼看到了楼下刚刚出车回来、两天未见的父亲。父亲姚扣华闻声抬头笑一下,表示打过招呼。
姚爵朔,85后,杨浦区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康复治疗师。上海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中心的防疫车辆缺司机,“我老爸,有28年驾龄的出租车司机,二话不说就顶上了,都开了两周了。”他的爱人袁菲菲也在同一个单位,是防保科公卫医师助理,每隔四天就轮一次24小时的流调值班,已经高负荷运转近一个月了。
一家三人,就这样一头扎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战场’不同,我们其实碰面机会很少,电话也简短。忙起来怕耽误对方工作,闲下来又想让对方多休息一会。但心在一起,都知道家人在全力以赴。”姚爵硕说。
防疫车缺司机?老爸顶上来!
一处封控中的老小区,道路窄、路况差,但姚扣华凭着20多年经验成功把车倒了出去,“没想到专长还能为疫情防控贡出一份力”。
老姚今年57岁,之前并没有开过防疫车。上海此次疫情形势严峻,医院原有的两位司机早就日夜连轴转。虽然及时调集车辆,临时增配了3辆防疫车,但司机的缺口又成了问题。于是,姚爵朔第一时间想到了老爸。“手动挡驾驶、对市内交通熟悉、技术过硬,我爸正合适。但防疫车也具有一定风险,转运的是密接、次密接人员,以及核酸采样的样本。我问他,一说他就同意了。“
很快,一对一培训消杀流程、自我防护步骤后,老姚就上岗了。
出车进行转运工作,楼栋人数多,老姚每次一出任务就得四、五个小时。每一次采样结束,他还帮着采样人员做消杀。上夜班也这样,接到任务大半夜就立刻开出去了,很可能凌晨三点才能回来下班,他索性便也睡在了单位。
姚爵硕进行核酸检测工作
姚爵朔在日常工作之外,需要作为后援部队,支援封控社区的核酸采样工作。但父子俩遇见机会却极少,偶尔一次的“奇妙缘分”让姚爵朔印象深刻:“我临时顶上的任务,是7位密接人员的核酸采样。和同事们准备就绪就往外冲,一上车看到司机是老爸。我俩都笑了一下。坐在老爸开的车上,我有种熟悉的感觉,觉得特别安全。”
“他们也慌张,我们要给他们信心”
“就像牛郎织女”,姚爵朔这样调侃自己常常与爱人袁菲菲“碰不到头”:“我做核酸采样,她在做流调;她上夜班,我又上白班。”
轮到袁菲菲流调值班的日子,她总是醒得特别早,睁开眼第一件事拿起手机看金山文档:一张单子上几百个人名,她先看一下心里有个底。等到7点半坐定了,她就要开始一个个打电话:第一时间核实、判定,并与相关的密接人员建立微信,进行随访。
“您叫什么名字?”“疾控打电话给你了吗?”“我们与您核对一下身份信息”“一会儿有人上门采样,司机我们会帮您联系好”……从两年多前疫情初始,袁菲菲就承担着防疫工作。她深知“他们也慌张,我们要给他们信心。”即便是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嗓子都嘶哑了,但她声音还是柔和、镇定。
凌晨3点之后,还会有新的名单陆陆续续发来。为了不影响孩子、丈夫睡觉休息,袁菲菲常常半夜躲进卫生间里打电话。
除了原本繁重的公卫条线工作之外,她还需参与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工作。如今疫情防控期间,更需额外承担上门测温、疫苗接种、重点人员居家健康管理等。有时候身体过于疲惫“提出抗议”,她依旧是抗一抗,抗过去:“现在组内的每个人都在一线忙着,自己不能成为特例。”
袁菲菲说,但家里的温暖,是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力量。“我回家,我妈都倒好了一杯水,叮嘱我多喝水。”“明天晚上想吃什么菜?”每天下班后,老姚也都会打来问问家里的情况,不出车的时候就帮着小夫妻做做饭。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