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诊二楼23诊区一隅,血管通路这一设有独立诊室的护理门诊前,患者络绎不绝。
58岁的淋巴瘤患者刘女士每周一次“点卯”,接诊护士与她早已熟稔,不待落座便关切地问起中心静脉留置管(PICC)的情况,随即打开无菌包开始了专业护理。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随着医学事业、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护士的工作也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拓宽。2012年,上海十院响应患者诉求,首开综合护理门诊。11年来,护理门诊形态不断丰富,或设置单独诊室、或嵌入相关临床诊室、或设于相关病区,先后推出17个护理门诊,不仅患者受益,众多护理专科人才也由此得到成长发展。
设血管通路与创面修复两大独立诊室
先观察敷料是否存在污染,再用软皮尺测量臂围以评估是否发生静脉炎,接着更换肝素帽、冲管,以确保留置管通畅……一套动作一气呵成。
对刘女士这样需要规律化疗的患者而言,中心静脉留置管堪称生命通道,须每周一次予以专业护理以确保通畅。为了满足此类患者的刚性就诊需求,上海十院于2012年便设立了专门的护理门诊。
目前,上海十院拥有血管通路与创面修复两大独立诊室的护理门诊,在患者中颇具口碑。
“不错,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换好药当心不要弄湿敷料,鞋子要宽松、要软,不要挤到伤口。另外,一定要按时吃药,定时测血糖,只有血糖达标,脚上的伤口才能彻底好。”在创面修复护理门诊,专科护士悉心叮嘱着糖尿病足患者陈先生。
陈先生刚到知天命之年,受糖尿病困扰就已超过十年,加之用药不规范又时常管不住嘴,并发了严重糖尿病足,最终因坏疽不得不将右脚五个脚趾全部截除。
外科手术只是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后续更需精心护理伤口、密切监测血糖、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否则糖尿病足将永无宁日。定期来看创面修复护理门诊,不仅是换药与伤口评估,更是从行为养成角度给患者以支撑。
将相关护理门诊嵌入临床诊室、专科病区
除了造口护理、创面护理、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这样需求相对独立的患者,更多慢病患者的护理需求与疾病诊疗本身密切相关,对此,十院将相关护理门诊嵌入临床诊室,患者挂号之后便可实现医疗需求与护理需求一站式解决,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动手能力和操作要领要求较高的腹透护理门诊、心血管护理门诊以及母婴护理门诊等。
产科诊室中刚接受完产检的方女士和丈夫又在同一诊区体验了母婴护理门诊的特色服务。
“小宝宝脐带护理怎么做?”“给婴儿洗澡时如何用巧劲?”即将为人父母的小夫妻有不少疑问,母婴护理门诊专科护士一一给予了解答,还借助硅胶婴儿模型手把手教授如何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做新生儿抚触等。生动的现场教学有效缓解了新手爸妈的焦虑。
此外,考虑到不少专科就诊患者的实际需求,院方将护理门诊融入专科病区,专门服务于出院后需定期随访、接受全程康复指导的患者。
乳腺癌术后患者高阿姨切身感受到随访护理门诊对康复的有力推动。
高阿姨因左乳肿瘤接受了根治术,不仅切除了左侧全部乳腺、做了淋巴结大扫除,切除了局部部分肌肉。尽管切口愈合情况良好,但左上肢功能受到显著影响,手臂的水肿迟迟无法消退。
手术很成功,功能恢复任重道远。为此,设在甲乳科病区内的乳腺疾病随访护理门诊为高阿姨提供了一揽子康复评估与训练指导。护理门诊不仅关注躯体问题,更呵护心理需求,在护士指导下,高阿姨选到了适合自己的义乳,还获得了家庭与社会角色回归的指导。
今年4月,上海十院在既往开设专科/专病护理门诊的经验基础上,还推出了护理专家门诊,通过竞聘遴选,第一批共有17个护理专家轮流坐镇该门诊,进一步构建了护理领域的分级诊疗体系,为有需要的疑难重症患者提供高水平护理服务。
十院护理部主任朱晓萍表示,作为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院方从2012年首设护理门诊起,便作了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将护理门诊建设与护理管理、技能培训、质量控制、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临床科研等全方位融合,致力于打造以护理门诊为平台和依托,促进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同时也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护理人的力量。
作者:李晨琰 生星 杨静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