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于4月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健康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工作亮点。据介绍,尘肺病目前在我们国家每年报告的新发职业病里面排第一位,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91.5万人,现存活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大概还有45万人。
据了解,尘肺病的潜伏期比较长,从开始接触粉尘到发现健康受到损害平均需要10~20年。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在会上解释说,许多农民工尘肺病患者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从事粉尘作业工作的,在当时我国劳动用工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相当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流动性很大,往往在多家用人单位工作过,而且可能很多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难以明确,导致职业病诊断时不能提供明确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这样就导致相当多的劳动者尽管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的尘肺病特征,但无法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短时间内要准确摸清这些无责任主体的尘肺病患者的底数难度较大。”李涛说,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尘肺病主动监测与筛查等工作,逐步摸清尘肺病患者的底数。
尘肺病目前在我们国家每年报告的新发职业病里面排第一位,是职业病防治的重点。关于尘肺病的确诊难题,李涛解释说,职业病诊断在医学技术方面并不难,难在对患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的确认。很多得了尘肺病的农民工发病之后无法证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也不能证明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这时候就导致缺乏职业病诊断必要的证据,不能明确需要承担责任的用人单位,最终可能就会导致职业病诊断不上,也就无法享受职业病的相关待遇。”
对此,2021年公布实施了新版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 《办法》)。李涛表示,《办法》依法明确了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由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签署,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还简化了劳动者要求职业病诊断的资料,劳动者只需提供本人掌握的职业病诊断资料,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材料主要由用人单位提供。
李涛进一步说,《办法》还首次明确了职业病诊断办理的时限,大大缩短了职业病鉴定办理的时间,进一步方便了患者的诊断与鉴定。此外,依据职业病防治法,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介绍,2019年7月份,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完成了攻坚行动提出来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解决了尘肺病患者底数不清的历史问题。卫健委与人社部、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合作,首次摸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9年底报告的88.8万例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数据库,基本掌握了我国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的生存状况和保障情况。
二是夯实了重点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基础。攻坚行动过程中,纳入重点治理范围的煤矿、非煤矿山、冶金、建材等尘肺病易发高发行业和领域的用人单位粉尘浓度定期检测率、粉尘危害申报率、接尘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检查率、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实施率,以及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和劳动者培训率,都达到95%以上。
三是提高了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水平。国家卫健委将尘肺病监测目标病种扩大到《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全部13种尘肺病,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健康检查的监测范围扩大到县区。对30万名中小微型企业接尘人员进行免费职业健康检查,对粉尘危害严重地区医院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患者进行尘肺病筛查。将尘肺病纳入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范围进行保障和救治,从而提高了尘肺病患者的救治救助水平。
四是强化了尘肺病防治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签订责任状、目标考核,推动了地方政府将职业健康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构建治理体系、完善体制和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来推进尘肺病防治工作,尤其是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和配合,尘肺病防治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
来源:综合自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江胜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