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它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近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孙爱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两项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登上《循环》杂志。
胞葬作用在心脏伤口愈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死亡风险大,且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将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但远期心衰发生率仍高达30%。如何避免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减少心肌细胞丢失是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葛均波院士、孙爱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心肌梗死后凋亡心肌细胞清除降解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于4月18日发表在《循环》杂志上。
胞葬作用是通过吞噬细胞内吞作用对凋亡细胞进行处理和降解的过程。心肌梗死发生后,以巨噬细胞为主的专职吞噬细胞通过识别凋亡心肌细胞表达的“找到我”和“吃掉我”的信号发挥胞吞作用,清除、降解凋亡的心肌细胞,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和凋亡,大量死亡的心肌细胞需要巨噬细胞高效且持续地摄取并清除这些细胞碎片,然而,调控巨噬细胞持续清除和降解内容物的机制仍然未知。
该研究表明,Lgmn(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豆荚蛋白)参与心肌缺血损伤后心肌重构。该研究结果还将高效胞葬作用与心脏伤口愈合直接联系起来,并确定Lgmn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炎症消退和心脏功能修复的重要分子。
文章第一作者为贾代乐医生、陈思勤博士、柏佩原博士、骆晨涛医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胡凯教授在稿件修改过程作出了贡献。
发现预防和治疗主动脉夹层新靶点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TAD)在全球的发生率为1.3%-8%,主动脉夹层破裂导致的死亡率约为90%。在国内每年新发病例20万,其中97.5%的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或死亡或随时面临死亡,仅有2%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幸存。
主动脉夹层在中国每年带来的经济负担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早期诊断对于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临床上,预防主动脉退行性变和减缓疾病进展的有效药物很少。因此,探讨夹层的发病机制和生物标记物,对于指导预防或者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葛均波院士、孙爱军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调控主动脉夹层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1月31日发表在《循环》上。
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再度将目光投向Lgmn (Legumain),这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表明,Lgmn 信号可能是预防和治疗TAD的新靶点。
文章第一作者为潘丽虹博士、柏佩原博士、翁鑫宇博士后、刘进硕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胡凯教授在稿件修改过程作出贡献。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