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血管如同地球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布在身体各个角落,一旦这些“河流”发生堵塞、溃堤,将瞬间危及生命。以最常见的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来说,它们被称为隐藏在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不仅凶险,还存在很多“拆弹禁区”,让医者却步,患者绝望。
目睹患者的痛苦,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历经40多年努力,终于疏通“天堑”——从主动脉弓区到升主动脉中远段,再到主动脉根部最后一厘米的禁区,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主动脉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全程贯通。
“通过几十年科技创新,我们攻克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技术难题,几乎突破所有禁区,现在无论患者病发何种部位,我们都有信心成功治愈。”说起“禁区拆弹”,景在平自豪而自信。
腔内血管外科奠基人,把死路走成活路
最近,长海医院血管外科迎来一位90岁的高龄患者,他是70年前解放上海的功臣王昭堃。20年前,景在平为老首长实施了胸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隔绝术,这次复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您当年是用城外微创打法解放了上海,我们团队是用腔内微创疗法解除了体内炸弹,效果都非常好。”景在平幽默地跟老军长汇报,老军长听后满脸笑容,竖起大拇指说,“景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奋斗,为国争光,了不起!”
新将军服务老将军,两代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奋斗精神却是一脉相承。
从1980年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开始,景在平就将全部精力投入人体血管疾病的探索中。当时,第二军医大学直属的三大医院都没有此学科,国内技术几乎为零,同道劝他说,钻研此路“不是一条死路,就是死路一条”。
在血管外科领域,很多疾病非常凶险。以主动脉夹层为例,当急性期发作,很多患者会死于心脏压塞、血管大面积撕裂等。过去,要治疗它,必须开胸手术,这是人类最复杂的手术之一,相当部分的患者无法承受这种手术,陷入“不开刀等死,开大刀找死”的境地。
不能眼睁睁看着患者等死!景在平决心要闯出一条血管疾病微创治疗的新路。
1989年,景在平在长海医院创建血管外科,一无团队,二无资金,从零起步,他咬着牙贷款62万元,从国外引进国内首台血管镜和血管多功能检测仪,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为在心脏不停跳情况下用血管镜进入人体血管腔内的中国第一人。
1997年中国第一例腹主动脉瘤微创腔内隔绝术、1998年国内第一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微创腔内隔绝术……景在平一步步实现着我国血管外科手术从“巨创”到“微创”的跨越式发展,把“死路”走成了“活路”,成为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
勇闯医学禁区,“景氏手术”连破难关
开启血管外科“微创时代”后,大量患者跑来求救,一个个新难题摆在他面前。景在平身上有一种战士越战越勇的禀性,他定下了更大的目标——突破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的所有禁区。
他将整个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聚焦主动脉弓区。主动脉弓为主动脉上部的弓形部分,弓顶有三条大动脉,俗称“三根毛”,负责人体头部、上肢等血供。就因为弓形结构以及“三根毛”的存在,给这个部位的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带来极大困难。
“手术时,不仅要堵住撕裂口,还要保证‘三根毛’的血供,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景在平在十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明景氏分支型移植物,既能堵住撕裂血管,又通过开槽、开窗等巧妙设计保证“三根毛”的血供,完美解决难题。
这项国际首创的技术已在2017年由国家批准上市,专利也在同年实现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项技术又称“景氏手术Ⅰ”。
越过主动脉弓这座高山,再往前走就是直接与心脏相连的升主动脉区。景在平将攻克升主动脉禁区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解决升主动脉中的远段难题,第二步走通剩余约一厘米的升主动脉根部。
由于升主动脉根部连着给心脏供血的双侧冠脉,一旦手术中堵塞了冠脉,会立即导致心脏停跳。在升主动脉区域手术,还要绕过弓顶,并保证“三根毛”的安全,景在平形象地说,在这个区域手术可谓“前有埋伏,后有追兵”。
这次突破又成功了,人称“景氏手术Ⅱ”,主要解决升主动脉中远1/3段疾病的微创治疗,2013年、2016年、2018年,该技术的临床研究成果连续在国际发表,相关技术已在国内外全面推开。
这样一来,就剩下升主动脉根部约一厘米的禁区了。这次,景在平发明了景氏瓣窗型移植物,在手术中将心脏瓣膜一起换掉,进而也解决了根部夹层问题,同时给双侧冠脉“开窗”,保证血流畅通,人称“景氏手术Ⅲ”。
“于有路处辟新路,于无路处创出路”,景在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既是他的手术体会,也是他从医45年不断突围医学禁区的生动写照。
卖画救病人,医艺相通妙手仁心
这些年,景在平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5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8篇,被《柳叶刀》等杂志广泛引用,获国家专利授权9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景在平成绩斐然,但他依旧停不下来。
2011年初,家住上海奉贤的老冯慕名找到景在平。老冯患有严重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一米八几的个头,才90多斤,老冯说他吃不了,睡不了,呼吸不了,动不了,活得太痛苦。
并且,老冯还有另一个难题,家庭经济条件很差。“很多患者不是因为这个病治不了,而是没钱,治不起。”景在平打起了自己的主意,决定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生命主题书画,给病人筹集治疗费。
义卖很成功,2011年5月,景在平主刀,免费为老冯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术后第三天查房,老冯高兴地告诉景在平:“我今天早上吃了四个包子!”手术的立竿见影和书画爱心的成功实施,让景在平兴奋不已。
景在平的书画在业内小有名气,到底是书画促成了他在腔内血管领域的发明,还是在血管手术中的遨游促成了他的写意书画,谁也说不清,“医艺相通”在他身上实属一绝。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因为病人,他实现了“跨界”——义卖书画筹集善款救病人,如今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黑龙江下岗工人马赛龙患有巨大胸主夹层动脉瘤,曾因三次破裂差点丢了命,慕名到上海找到景在平。面对马赛龙一家经济困难的状况,景在平不仅为其成功手术,还募款帮助解决了手术费。“您不只是救了老马,您还救了我,保住了我们这个完整的家。”马赛龙的太太感激地说。
安徽打工者蔡传跃患有巨大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济拮据,景在平说:“费用你别着急,先把病治好。”同样的善举再次救了蔡传跃的命。
得到景在平帮助的患者还有很多,大家流传着一句话:“有‘景’教授‘在’,患者就‘平’安!”如今,景在平的患者遍及全球,有些“粉丝”病好了还会特意去挂门诊,就为了看看他。闻此,他总是爽朗地笑着站起身来,“来,我来给你们‘展览展览’。”
“一句好话暖三冬,一件好事暖一生。”作为景氏手术第一例患者,83岁的云南老人许沿瑾赠给景在平的这句话,他一直铭记于心。他常说:“服务患者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军医,一个时刻准备保家卫国、报效人民的子弟兵。”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庄郁峰 冯瑾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