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礼庆教授(右二)指导钟芸诗(左二)开展内镜手术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
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一手拿刀,一手拿镜”的憧憬
走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一个个年轻面孔映入眼帘,这个团队的18名医生、15名护士,平均年龄不到40岁。在4号内镜室,钟芸诗正在操作内镜对病人的胃部肿瘤进行探查、剥除。屏幕上,内镜正在一点点探查胃部内部,病灶在眼前放大得无比清晰,钟芸诗一边盯着屏幕,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内镜,轻轻将病灶一点点剥除。
钟芸诗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副主任。他医学生时期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外科医生。但是,有一次听姚礼庆教授主讲“消化内镜技术在外科领域中的新进展”,钟芸诗第一次听到一个新名词——“软镜”。姚教授将现代外科医生的要求形象地比作一手拿刀,一手拿镜——“这不是很好吗?”钟芸诗听后怦然心动。
在中山医院普外科实习的时候,钟芸诗被分到姚教授所在的病区。“我终于有机会真正见识到‘软镜’的威力了。”
当时病区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得了重症胆管炎,住院时已伴有高烧、皮肤蜡黄、神智模糊。姚教授为她手术时,非常熟练地找到胆管开口,利用一系列工具,在15分钟之内取出患者的结石,并放置一根管子,从鼻子引出——也就是“鼻胆管引流”。手术结束后,原本痛苦的老奶奶竟然自己起来了!她儿子在旁边一个劲地向姚教授鞠躬致谢。一旁的钟芸诗感动之余,也更坚定了做一个“内镜外科医生”的信念。
凭借着出色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实习评价和“起得早、能吃苦”的特长,姚教授将钟芸诗收入门下,并叮嘱:“小钟,做内镜医生要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
当时的钟芸诗是一名外科住院医师,在外科的培训任务非常繁重,只能抽空去学习内镜,虽然辛苦,但回想起来,扎实的普外科基础为他以后顺利开展高难度的内镜手术打下了基础。他告诫自己,无论在外科手术中发现什么问题,或是在内镜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比别人多留一个心眼:“为什么”“怎么发生的”“如何处理”……
就是抱着这样学习与解决问题的心态,在晋升副主任医师的时候,钟芸诗发表的文章数量在同一批医生中居首位。
他的手术方式被命名为“钟氏手术”
在实际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病人需求中努力创新,这是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创新之路,也是钟芸诗的成长之路。
2005年开始研究的“结肠支架”,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创新造福病人的甜头。当时,急性结直肠梗阻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也是急诊医生们最怕的,因为太臭了,手术中需要“放大便”,术后由于病人大便需要“改道”——肛门移位到腹部,
整个病房也是臭气熏天。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姚教授带领团队查资料、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治疗模式。急性结直肠梗阻的病人再也不需要开刀了,“急诊肠镜+支架引流”成为了首选,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治疗模式,也彻底改变了“从手术室臭到病房”的状况。
钟芸诗从姚教授处习得经验,又在逐渐摸索后优化了治疗方法,使肠梗阻的诊疗量从最初的一年十几例发展到一年200余例,走在了全国前列。许多外地病人不顾路途遥远,半夜也会来中山医院,就为了放结肠支架以缓解梗阻。
中山医院经常为各科的医护人员提供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2007年底,钟芸诗所在团队的周平红教授从日本学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回国,他协助周教授开展了第一列直肠ESD。内镜中心通过科室医护人员自身的努力,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各大国际会议上大放异彩。钟芸诗也作为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搭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自如的在欧洲、北美等国际内镜顶级大会上展示中山技术。
由于在国际上首个报告了开展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最新成果,钟芸诗的手术方式被世界内镜外科医师年会命名为“钟氏手术”。不仅如此,他在临床工作中创新了两项技术,包括经隧道食管肿瘤切除手术(国际首创,主要完成人)和内镜下金属夹联合尼龙绳结扎修补内镜手术后巨大消化道管壁缺损技术(国际首创),成果发表在2013年欧洲内镜杂志,奠定了内镜手术缝合技术的基础,被欧洲指南引用作为标准。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认证
2015年3月,钟芸诗完成内镜黏膜下剥离面积最大的结直肠肿瘤,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这名病人是一位来自于浙江农村的老汉,因大肠肿瘤而便血,虽然肿瘤是良性,但足有15厘米,且距离肛门很近,当地外科医生都说:“肿瘤太大,开刀只有直接将肛门切除,或者随访。”老汉不死心,在四个儿子的陪同下来到中山医院就诊。儿子说:“父亲辛苦一辈子把四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希望手术创伤小一些。”钟芸诗被病人家属的真诚打动,决定冒着风险,为老汉剥除这个巨大肿瘤。手术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钟芸诗通过内镜,将这个15厘米的肿瘤顺利剥除,同时保住了病人的肛门,第二天老汉就能起床走路。
用最小的创伤,将肿瘤剥除的同时,保住病人身体的功能,这就是内镜的优势。
钟芸诗感叹:“中国肿瘤缺乏早诊手段,早期发现了也没有早期治疗手段。而胃癌、结肠癌、间质瘤、食管癌等消化道早期肿瘤,都可以通过内镜进行微创治疗。相比于外科手术,内镜微创治疗能对肿瘤进行早诊早治的同时,保留病人身体自身的功能,治疗后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没有影响。”
钟芸诗说:“众所周知,‘癌中之王’胰腺癌由于位置隐秘,很难早期发现,现在出现一种超声内镜,可以绕过胃部,对深藏在胃部后面的胰腺全部探查,发现可疑病灶,可用细针穿刺诊断,发现早期肿瘤。随后可结合冷冻射频消融术,让肿瘤局部缩小,再配合辅助治疗。超声内镜还可以用于食管探查,可协助实施肺癌、食管周边的淋巴结转移等的治疗。现在还出现一种‘间谍内镜’,像针一样细,可以通过十二指肠进入胰腺,取病理用于活检,病情诊断更直观。也许再过几年,就会出现‘内镜机器人’,自动清除消化道病灶,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不再是梦想。”
如今,钟芸诗名气响了,求诊病人越来越多。然而,面对疑难杂症,他却从未退缩,心中始终记着,作为一名医生,竭力治病救人是应有的职责。
>>>链接:
名医简介
钟芸诗: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华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青年委员、大肠镜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和癌转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等;《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5本杂志编委。主持课题11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论文29篇;主编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创建早期结直肠肿瘤内镜治疗体系,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扩大早期结直肠微创治疗人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我国结直肠癌治疗水平。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优秀青年人才,复旦大学“卓学人才”等荣誉。
作者:钟萱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