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之际,艺术节和文汇APP联合推出《我和我的艺术节》专题报道,邀请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艺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讲述与艺术节一路走来的故事,从鲜活的创作、演出经历中感受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祖忠人从事摄影工作40余年,早在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时,就开始为艺术节担任摄影师。今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也是祖忠人为艺术节拍摄的第二十个年头,他用一部相机见证了艺术节二十载的成长与变化。接下来,让我们来听一听,祖忠人和艺术节的故事。
问:1999年的时候,就是艺术节的第一届,当时您已经开始在为艺术节做摄影师了,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境?
祖忠人:1999年,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成立了,我已经开始搞这个了。今年已经整整20年了。第一届的开幕式是在复兴公园举行的。那时已经把艺术节的定位定为国际性的艺术节,所以来了很多的外国的艺术家。他们和中国的、上海的艺术家以及很多上海市民在那里办了一个艺术节的开幕仪式,非常热闹。
问 :那您还记得第一届艺术节当时的时候的一些表演,拍的场景都是在一些剧院里进行的吗?
祖忠人:因为艺术节的定位就是国际性,而且是首演的,是一个有艺术性的,在世界有世界意义的,在中国有中国首演意义的这种。所以它的定位是很高的。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际性的芭蕾舞团,还有北京的话剧,上海的一些音乐舞蹈都参与了第一届的艺术节。当年的艺术节的剧目样式,基本上是一些主流艺术,包括芭蕾、戏剧、歌剧、音乐会、交响乐等等,这些都是在剧院里面完成的。
问:我看您现在身上拿了一台相机,当时第一届的时候,您刚刚提到的这些艺术形式,芭蕾啊歌剧啊,都是用这台相机拍摄的吗?
祖忠人:我那个时候,1999年的时候,应该说数码相机还没有普及。我那个时候拿的是胶卷的照相机。应该说,当时的设备和现在是不能比的。因为当时手动门比较多,自动的少。当时拍胶卷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有一句话是:手下留情。就是不轻易地拍下一张自己感到不满意的照片,是很少来取景的。
问:您刚刚提到说您的拍摄原则是不轻易拍下,那您是比较习惯于抓拍这种方式吗?
祖忠人:这个倒是的。我拍照片都是用抓拍的形式来进行。因为我参与的这几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主要是以舞台摄影为主。舞台摄影是我以前一直在搞的,舞台摄影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抓取舞台上的瞬间。我们不用摆拍或者其他形式,所以抓拍对我们的摄影工作来说,就是衡量你对摄影艺术,你的创作能力的一个大小,你抓的和摆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觉得抓瞬间,它最生动,最能表达艺术的精华,这样表现出来的照片是人物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问:会不会出现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一台演出到最后,你为了抓拍到你满意的一个瞬间都没有按下几下快门?
祖忠人:这个也有可能。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现在的照相机和以前的是不能比的,它的对焦快,感光度也好。那个时候,胶卷的相机最大的感光度是400度到800度,所以那个时候感光是很慢的。要抓好舞台上的某一个瞬间,真的是不轻易按快门。我们很注意每一张照片的准确性,所以有的时候一个剧目看完了,就没抓到几张。为什么?就是在等它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瞬间来进行拍摄。
问:那您觉得,经过为艺术节拍照的这些年,艺术节的变化在哪里?形式是不是越来越贴近我们老百姓,让我们更能够去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
祖忠人:从今天来谈,已经是20年过去了,艺术节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了,他也是从第一届到第20届当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壮大,不断地扩容。把艺术节怎么跟艺术的盛会,我们的节日一点一点地联系在一起,一年一年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扩容。这一点我已经见证了。这些年拍下来,我觉得艺术节最大的变化就是形式越来越贴近老百姓。这20年当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艺术节渐渐成为了一个人民大众的艺术,艺术为人民大众这么一个理念,所以越来越感到艺术节开始走向人民大众。
问:艺术节会不会为了更加贴近老百姓,从剧院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比如说广场、马路?
祖忠人:这就是艺术节最大的目的。怎么让更广大的市民、老百姓看到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第一流的艺术,这是个不容易的事情。以前都是买票进剧院看戏、看演出。随着艺术节发展,开始走向老百姓,走向广场,由广场的形式来为老百姓演出。
问:您刚刚提到有一些露天的表演,比如说草坪音乐会之类的。在您的印象中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就是在街角或者是在露天的这样的表演的场景,是让你特别记忆犹新的,或者是让你特别感动?
祖忠人:这是很多了。我记得有一年,卡塔尔爱乐乐团,到中国来演出,到上海来演出。安排在金陵东路上海音乐厅的旁边的草坪音乐广场。那天我也是领了艺术节的任务,去拍摄当时的老百姓怎么在草坪上去感受来自中东的音乐。正好那天不巧下雨,下暴雨。那天我本来以为是取消的,因为是露天的。但当时接到了艺术节的电话说,不行,不能停止。为什么?因为广场上已经来了好多人了。我当时马上背着相机来到了音乐广场。我一到现场,我大吃一惊,许多热心的观众已经打着伞,穿着雨衣,安静地坐在那里听音乐会了。在音乐会的过程当中,雨没有停过,而且是越下越大,我本来以为是会中途停下的,但是所有在场的市民丝毫没有动,而且是一直听到音乐会结束,那个时候我真是感动啊。
问:看到这个场景,您有没有觉得这是艺术跟老百姓更加贴合的一个证明?
祖忠人:当时我就感觉到我们的艺术开始融合到我们的人民大众心里了。在这个艺术节当中有许多艺术,看上去是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的,但是它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是理解的,老百姓是听得懂的。
问:您回顾了这么多年拍的这么多的照片,同时也见证了艺术节在这么一个大时代下的变迁和成长。那您觉得这些照片从内容的角度,或者说从创新的角度,以及从人民群众去欣赏它的角度来说,是不是一直都跟这个城市在一起不断的成长?
祖忠人:回头再看看我所拍的照片,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从学习到交流,从传统到创新,不仅内容丰富了,而且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可以说艺术节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变迁。其实我为艺术节拍摄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来,艺术节的举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问:艺术节会给像您这样的艺术工作者,以及我们很多老百姓一些欣赏顶尖艺术的机会,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下,我们这些小人物的幸运?
祖忠人:应该说,不但我是个幸运儿,而且广大老百姓也都是幸运儿,都饱尝了各种样式的艺术,饱尝了艺术的魅力,饱尝了艺术的精华。所以说,这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人的幸运。
问:今年的话,艺术节就是已经到了第20届,也刚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第40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瞬间,你有什么想说的?
祖忠人:很荣幸今年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成立20周年,也正好赶上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我将继续用手里的相机来定格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来见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这个时代的辉煌。
问:您拍摄的这些照片是否有给过其他人影响?就是通过您的照片,大家会更加对艺术节感兴趣,想要参与到其中来。
祖忠人:因为我是整整拍了20年的(中国)上海艺术节的整个的过程。我主要的对象就是舞台摄影。其实,这不但是对我的摄影技术的提高,也影响了许多对舞台摄影爱好的摄影家。我们最近在上海大剧院的资助下成立了一个舞台摄影组,大家都在探讨舞台性怎么来表达现在这个大时代下面的各种艺术表演。而且,我的照片是记录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每个瞬间。我的照片其实也影响了很大一部分的一些市民对舞台艺术的一种热爱。
视频来源:艺术节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