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课程在学校教育核心地位
助力上海学校教育高品质发展
课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依托。进入新时代,中央接连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教育部也先后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为区域和学校课程改革吹响了号角、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上海市在提升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行动中,引领全市1500多所中小学实现从“一张课表”到“一份计划”的转变,其实质是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变革,课程建设实现“无序—有序—高质量”,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课程计划体现实践智慧,上海学校“做中学”历经三个阶段
【何为学校课程计划?】
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世纪初,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规划由此成为学校课程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再次强调:学校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学校课程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都日益受到关注。
2007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市教委教研室”)启动中小学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项目,探明了学校课程计划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和实施是学校按照国家、地方课程方案和课程改革文件精神,结合学校课程愿景、生源特点、师资条件、课程资源等实际,进行忠实执行取向下的校本调适,对学校的课程进行的全面规划与整体安排,以更好实现国家育人目标、促进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课程行动。课程计划一般包括课程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保障六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课程计划为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维和行动的“脚手架”,直观呈现课程要素的从属和相互关系,促进学校对课程的深度思考和自我感知,将课程思想落实为切切实实的课程行动,实现学校课程建设中的知行合一。
【如何研制学校课程计划?】
探明了学校课程计划的内涵后,如何编制课程计划,在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中被提至议事日程。
一份理想的课程计划应该是体现科学性、整体性、操作性,各部分互相呼应、合乎逻辑的计划。在2009年启动的第一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中,项目团队针对如何制定一份比较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学校课程计划做了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政策、基于学校、基于研究、基于对话”四个原则,梳理了关键问题,提炼了策略方法。以规范的流程、实证的方法、指导性的规格引导学校开展学校课程计划研究和制订。
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的质量,对深化课程改革起到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持续推广,上海市中小学实现了从“一张课表”到“一份计划”的转变,大多数学校都拥有了一份属于本校的完整的课程计划,从课程层面对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与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好开精校本课程,建设具有结构化、系统性、优质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与育人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课程计划如何“变现”?】
学校有了一份课程计划后,如何让计划带动课程实践,如何在年复一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计划,做到与时俱进?
课程计划不仅仅是一份静态文本,更是一个行动过程。自2015年起,上海先后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170多所项目学校,开展大规模行动研究,采取“以文本带动实践,用实践检核文本”的显性化策略,建构课程计划“编制-转化-行动-反思”实施闭环,评估伴随全过程,循序迭代完善,成为学校课程持续完善的撑杆,引导学校循序渐进、持续积累、追求卓越。将国家课程政策全面体现于课程计划之中,保障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忠实执行,培育“主体卷入,以终为始,编以致用,迭代演进”思维模式和行动习惯,在“规范”前提下“创新”解决实践问题,在反复调适中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课程整体设计是学校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基础
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当下,“课程计划”已经在上海学校纷纷落地。全市1500多所中小学实现从“一张课表”到“一份计划”再到“一个行动过程”的转变,形成一套集价值观、方法论、操作系统于一体的促进国家课程政策在校落地的解决方案,体现上海“先一步、高一层”课改传统和精神。
学校课程建设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把学校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评价、教研、管理等工作置于同一“桌面”上,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统筹考虑国家要求与学校实际、设计与实施、课程与保障的关系。2015年和2018年“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两次测试数据均表明“上海校长用于课程和教学相关工作时间占比最高”(2018年,27%),显著高于OECD均值(2018年,16.3%)。2019年教师问卷表明,学校课程计划与课程文化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844,与教研、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考试测验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相关系数值都超过0.5。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结果也同样表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高位均衡。
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引领学校课程从粗放型管控式管理走向精细化专业型领导,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自我效能感,能像“课程专家”那样思考、解决学校课程问题,适应课改的要求。围绕课程计划长期实践积淀形成的心智模式和课程文化更是成为课改强有力的保障和助推,这在高中“双新”推进、义务教育“双减”落实中得到充分体现。
现在,全体教师围绕学校课程计划开展深度研讨,已经成为上海学校每个学年开端的“重头戏”,以学校课程计划为依据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也成为学校的“常态事”。教育是一个慢生长的过程,有一种坚持叫扎根,持续完善的课程计划编制与实施就是学校课程的扎根行动,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信念支持下的不懈努力。
课程计划①
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导航仪”
落实国家、地方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育政策是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与实施的“首要原理”。换言之,课程计划是国家课程方案在学校如何落实的具体说明,是国家课程政策和培养目标能够贯彻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的中间桥梁。
国家课程政策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对学校课程具有导向、规范、指导和调控功能,是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和实施的根本性依据。学校必须准确理解课程政策的理念、内容和要求,最大程度地将其全面体现并落实于课程计划之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保障国家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计划为有效实施国家课程提供切实保障
奉贤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十多年前,学校课程面临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方法和途径,各类课程不能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高中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丰富性、层次性、选择性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等发展性问题。2010年起,学校连续三轮成为“上海市课程领导力”项目学校,走上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目标,结合实际梳理总结学校课程体系,规范并创新实施国家课程,凝练学校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提炼学校精神,形成了奉贤中学“潜能教育”特色品牌,办学质量节节攀升。
■课程计划为“双减”“双新”推进提供系统性实施框架
推进学校从“一张课表”到“课程计划”的变革,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大同中学原校长郭金华感触很深。在他看来,学校课程改革要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注定了这种变革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碎片的,而是系统的。当然,也绝不是“休克式”的,而是学校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行动。
从根本上讲,“双减”“双新”政策都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郭金华说,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实施、完善是一个系统的实践工程,通过学校课程计划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形成了成熟的课程运行机制,实现了育人理念的更新,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的提升,为“双减”“双新”等改革政策落地扫清了“机制性障碍”“结构性梗阻”,让学校教育的生态更为契合“双新”“双减”的政策导向,契合学校自身的底蕴特色,为推进学校“五育”并举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奠定了成长的土壤。
课程计划②
勾勒学校课程面貌的“全景图”
在学校课程实施中,学校不可回避地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学校课程实施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共同基础标准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教师教学集体性与学生学习个别化之间的矛盾;国家课程落实和学校特色培育之间的矛盾等。学校课程计划是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课程要素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也是破解上述课程实施问题的系统思维工具。
■精准施策“提质强校”显活力
课程计划是学校对国家课程认识、理解和调适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全面规划与整体安排,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思想与行动蓝图。作为“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嘉定区启良中学在课程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深入开展学校课程改进行动,取得了显著性发展成果。四年中,学校教育教学状态明显改善,学校办学特色明显增强,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校长陆正芳认为,学校通过“基于校训文化的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与实践研究”,以学生培养目标导向,确立了学校课程整体架构,梳理了课程实施中需要突破的重难点,明确了学校教育理念、价值与方向。课程计划不再仅仅是教导处单方发布的课务安排,而是全体教师共同商议的学校育人图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明确了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价值,也具备了团队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
浦东新区唐镇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立足课程计划从“课程定位、课程结构、课程体系”三方面重新定位和调整,确定可操作性措施,围绕课程发展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的整体安排。在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通过“课前伴学单”“课中伴学单”“课后伴学单”的运用,将“以学定教”理念植入了教师的教学常规中,实现“教”与“学”的多元互动。近些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增长”赢得周边社会百姓心中的“好口碑”。
■赋权增能“课程创生”展新姿
幼儿是“最柔软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精心呵护。虽然幼儿园没有“课表”,但同样需要开展课程规划。作为市级示范园,冰厂田幼儿园曾经遇到发展瓶颈期:在课程园本化建设做了大量实践研究、积累丰厚的课程资源库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老师课程创新动力的减弱。此时,园长姚健主张课程权力回归班级教师,强调教师拥有班级课程的决策、设计、实施和评价权力,鼓励教师基于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宜于班级幼儿发展的班本化课程。由此,教师的课程热情被重新点燃,最终实现了全园教师参与对班本化课程的建构。
这几年,闵行区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从一所办学规模只有几百人的小学校,发展成今天“一校两区”、创办“田园二外小”一体化办学格局、有三千多名学生、两百多名教师的优质教育共同体。校长赵瑛群深深体会到:要具备“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的能力与素养,在课程实践中心怀梦想、大胆行动、小心求证、持续探索。虽然一路挑战却坚信课程领导力将成为助推学校内生变革的引擎,最终助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课程计划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舞台”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正确价值观念。无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是发展素质教育,始终要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与目标主体。坚持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课程改革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课程立场要体现学校育人目标和教育价值追求,风华初级中学的教育价值追求是“尊重差异,促进成长”,育人目标是“做最好的自己”。在核心素养“大观念”视野下,学校从不同方向、不同领域全面规划课程结构,构建“夯实基础、尊重差异、激发潜能”的四年一贯“五育融合”整体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们提供全面而个性的学习体验和经历。校长堵琳琳说:“如何把学校课程理念和体系转化为教师团队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实践行动;如何让课程领导力从理念指向实践,从课程走向课堂,这些都是自己一直在努力思考并积极回答的问题,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与实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松江实验幼儿园面对提升课程质量的挑战,开展了指向“阳光儿童”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持续优化行动研究。园长金胤说,“阳光课程”不仅要保障幼儿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的课程实施要求,更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并且获得适应于未来的生存智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每一个孩子在每一段经历中获得“我能行”的能力和“我能行”的情感体验。
课程计划④
加强区校课程领导的“新引擎”
十五年中,市教委教研室围绕学校课程规划开展的市、区、校三级教研探索,一方面支持了规划编制与实施在学校的常态化开展,另一方面也实质性地推动了区域教研的转型发展,拓宽教研范畴,从“聚焦学科研究”走向“涵盖课程研究”。伴随实践推进,形成三个长效机制:一是市、区、校三级项目研究网络和研究共同体运行机制;二是学校课程持续完善机制;三是经验孵化共享机制。
市教委教研室和区教育学院、学校等开展深度合作研究,在理念引领前提下,立足课程计划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提炼学校经验形成对某一关键领域、某类问题的“一般做法”,研制具操作性的“工具箱”,包括问题链、流程图、属性表、评价工具等,并在全市推广共享,让研究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理念转化为行为提供支架,为大规模推广提供可能。
各区教育局、教育学院将学校课程计划编制实施与区域课改重大项目推进高度融合,带领学校开展了大规模实践探索。如黄浦区“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杨浦区“创智课堂建设”等取得实质性突破。杨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周梅直言,课程计划是国家课程的落地载体与转化中介,承载着区域和学校课程愿景和课程文化理念,体现了学校课程的系统变革,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重要实践载体,也是校长对于学校课程价值领导的重要体现。这几年,杨浦区在“双新”“双减”的政策指导下,聚焦“课堂文化转型”,着力引领学校按照“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规划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实施、如何评价”的逻辑结构编制符合学校“最近发展区”的课程计划,让学校课程建设“想得清、写得明、做得实”,让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得以落实。
感言
以学校课程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王洋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双减”等政策渐次落地,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的呼声愈发响亮。上海坚持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紧紧围绕“教好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用一系列生动的改革实践,书写新时代基础教育事业新篇章。
课程是教育落地落实的重要载体,规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水平。上海从2007年起,以学校课程计划编制与实施为抓手,重塑学校课程建设秩序,聚焦学校课程改革的细部,着力提升学校里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的育人质量,推进学校课程规范、创新、高质量发展。以学校课程计划为载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不断提升广大中小学、幼儿园育人质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教育远征”,学校课程计划为之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载体。只有加强学校课程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需求,才能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为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作者:张玉华 肖瑜
编辑:张鹏 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