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科大聚焦高水平原创技术,学生在与教授们头脑风暴、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一起合作开发产品。该图为学生创新团队进行穹顶光场设备调试。
记者近日从上海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孵化的毕业生创业公司——影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岱悟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获得学校9件专利独占许可,并已完成专利许可协议签署等工作。
建校九年,作为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上科大在探索中逐渐开辟了一条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新路径——高校将创业主体聚焦于毕业生而非教授,由此实现了以毕业生创业公司为主体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发展模式。
截至今年3月,在校学生作为发明人参与的专利申请数占全校专利申请总数的62%;在全校已转化专利中,32%的专利有在校学生参与,学生发明人直接获得专利商业化收益。
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有更多高质量学生,就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就有了更多转移转化源泉。通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与“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并举的培养模式,上科大鼓励学生在出色完成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造高质量专利,最终专利许可给校内外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双创走新路!在上科大,校友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大幕也正徐徐拉开。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从大一就开始
岱悟智能由上科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届本科生毕业生吕文涛创办。
他与几位同学、教授一起创立的这家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三维智能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传统的建筑施工产业。目前,该公司已开发用于三维扫描的机器人,也推出了“AI+3D”的数字孪生方案。
从三四个人起步到如今发展到数十人规模,“复盘”岱悟智能走过的创业路,上海科技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主任王杰直言,“吕文涛”们的成功,离不开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让毕业生站到聚光灯下、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这是上科大始终坚持和主推的转化模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在上科大,学校将其充分融入顶层设计层面,有一整套的制度支持。具体而言,学生在参与科研、形成专利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参加创业与管理学院推出的辅修课程,参与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创业早期学堂、上科大创新创业大会、科创产业早期孵化器(校内)、早期创业融资等活动。
“本科新生入学后,大一的课程中就提前导入“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学校聚焦高水平原创技术,鼓励学生在与教授们头脑风暴、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一起合作开发产品,获取学校专利许可,并进一步探索高质量技术专利商业化、产业化之路。”王杰说。
2019年,吕文涛团队在上科大第二届创新创业大会上斩获创业项目竞赛一等奖。这次获奖也让他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但是,从一个设想到真正实战,仍有不小的距离。为此,他在上科大读研期间特地选择了一名有创业经验的教授为导师。教授搭台、产业运营专业人员“配戏”,让毕业生唱主角——这一创新创业模式已在上科大践行多年,成效显著。
提前布局,坚持“创造风口而非盲目追逐风口”
目前,岱悟智能已获得数千万的天使投资,公司运转步入正轨。但在创业之初,也有人问过吕文涛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放着创业风口不做,却偏偏要去最封闭、最传统的产业里搞智能化?
“风口确实是融资的热点,但我们希望毕业生不要盲目追逐风口。”王杰强调,原创科研成果是转移转化的基础,因此科技创新必须聚集原创。“当一个所谓的‘风口’已经形成,跟进去时已经有些晚了,我们追求的是让年轻的毕业生走在整个产业行业的领先位置,而这需要至少提前五年的布局。”
上科大建校之初,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在学科方面布设新材料、新能源、人类健康、人工智能等作为重点建设方向。对照观察,近年来,上科大毕业生创业公司也密集聚焦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三条赛道上。90%上科大创业公司扎根张江,志在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时代贡献。
深耕近十年,提前布局,在技术转化领域,上科大与国外著名大学正从“跟跑”转向“并跑”阶段。“培育‘更多科创产业种子’,继续助力张江科学中心创业平台的打造,这既是上科大视为己任的事,也是整个社会期待的事。”王杰说。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校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