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的战争》剧照。该片因过于密集的志愿军冲锋队形缺乏真实性而遭受一定批评
【导读】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9 兵团于 1950 年 11 月 27 日发起,经过 20 多天战斗,志愿军共歼敌 13916 人,成功收复朝鲜东北部地区,东线“联合国军”被迫由海上撤至三八线以南的釜山地区。
毛泽东对此次战役的评价是“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有意思的是,美方也高度赞誉此次战役中志愿军的表现。
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对“长津湖战役的必要性”提出争议。
湘潭大学张海燕、梅世昌对于这些争议性问题进行辨析。本文节选自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毛泽东与长津湖战役研究中的相关争议问题辨析》。标题为编者后拟。
长津湖战役奠定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基础
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长津湖战役从战略上讲是毫无必要,因为“东线只是次要方向,只要集中力量击退西线美第8集团军,那么东线美第10军就必然后撤”。此外,部分国内战史学家也认为“东线战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交战双方没必要在此大打出手”,如能将第9兵团投入到西线,则会获得更大的战果。这些都是争议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简而言之,他们都认为东线长津湖战役没有必要进行。而实际上,毛泽东力主在东线发动攻势是有其必要性的。
从敌军的战略部署上看,1950年10月,“联合国军”在元山、咸兴一带登陆后,毛泽东就开始预料到朝鲜东部战线的韩国首都师、三师、美军第七师共三个师的部队由“咸兴向北进攻 的可能性极大”。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迅速制定出来的“圣诞节”攻势就是从东西两线同时进攻,其中东线美军第10军( 辖陆战一师、步兵七师、步兵三师) 计划由长津湖地区兵分两路向西推进,一路准备与掩护西线“联合国军”右路进攻的南朝鲜部队在武坪里( 长津湖以西的一个小镇) 汇合,而后向北推进,另一路则由东向西北方向进攻,准备攻占领朝鲜临时首都江界,包抄西线志愿军后路,“在第10军‘抢占一个实施包围的战略要点,将敌占区北部分割成两段’后,第 8集团军准备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压缩包围’,并‘合上老虎钳’”,与西线“联合国军”包围并彻底消灭中朝联军,一举结束战争。也就是说,东线“联合国军”必将翻越狼林山,合围中朝联军,如此一来,西线志愿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可见,毛泽东关于敌方战略部署的预判是完全准确的。
从双方战略态势上看,“东北战线方面,我志愿军仅有两个师,敌人( 五个师)还很猖獗。”因为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在西线鏖战,所以造成了东线部分只有 42 军两个师的兵力负责警戒、防御工作,而“联合国军”起初有三个师的兵力部署在东线,加上后来登陆的美军第 10 军( 辖王牌部队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 ,总兵力超过了 10 万人,到 1950 年 11月 24 日,“联合国军”已经将东部战线推进到了下碣隅里( 长津湖南端地区) ——惠山( 位于中朝边境) ——清津( 位于朝鲜东北部沿海地区) 一线,西线推进到了新安州( 位于朝鲜西海岸) ——德川( 位于朝鲜中部) ,并且在东线的陆战一师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距离熙川不到 100 公里的柳潭里( 长津湖以西地区) ,战略态势上已经从东西两线将中朝联军压缩到了朝鲜西北部地区。西线志愿军虽然已经站稳,但是东线志愿军兵力不足( 仅 42 军所辖两个师的兵力,约三万人) ,根本无法阻挡联合国军从东线的迅速西进,因此,毛泽东决定让第 9 兵团加速入朝,尽快到达预定位置,趁敌立足未稳,“准备给敌人一个打击,转变该线的战局”,在朝鲜东北部打开战线。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对于歼灭陆战一师是十分重视的,因为“美军陆战第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如果陆战一师发生崩溃,不光是朝鲜战争,对美国的世界战略都会带来无法预知的打击”。另外,美陆战一师与中国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在这其中就有陆战一师的前身部队,而后在“沈崇事件”中,强奸中国女大学生的也是陆战一师的士兵皮尔逊等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志愿军能在东线将其歼灭,在对美军的士气产生重大的打击,并且动摇美军继续将朝鲜战争进行下去的决心的同时,也能从很大程度上鼓舞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斗志,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尊严。可见,毛泽东对于在东线发动长津湖战役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考量。
综合起来,无论是从敌方战略意图,还是双方战略态势、战役的政治价值上看,毛泽东力主在东线发动长津湖战役都是有着十分慎重的考虑,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东线长津湖战役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基础。
《新闻周刊》评价:长津湖战役是“美国自珍珠港事件以来遭受到的最大的挫折”
部分学者单纯从战术角度出发,认为长津湖战役中美双方打成了平手;而毛泽东是站在第9兵团完成的巨大战略任务的角度来评价长津湖战役,这其中包含达成的军事战略任务和政治战略任务两部分。
从军事战略任务的达成来看,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9兵团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作战配合了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线的反攻,将整个战线由朝鲜北部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扭转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东北部战线不利的局势。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将美第10军击退,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西线志愿军部队后方补给线的安全,并且“联合国军”在日后再也没有踏入过朝鲜东北部地区,从一定程度上说,长津湖战役将朝鲜东北部的“联合国军”彻底逐出,打开了东北部战线,永久性地消除了“联合国军”对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与此同时,长津湖战役还挫败了麦克阿瑟从东线合围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的企图,保障了西线志愿军后方的安全,并且配合西线志愿军粉碎了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从而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步胜利的基础。对此,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60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特别提到: “1950 年10月25日至 1951 年6 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了 5 次战役,把侵略军从鸭绿江和图们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一举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奠定了这场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基础。”以此可见长津湖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长津湖战役也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战胜装备优良的美国军队,为下一步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 9 兵团在极寒条件下,全歼美步兵 7 师第 31 团级战斗群( “北极熊团”) ,并缴获该团团旗,进一步积累了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重要经验,这也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以上作战单位的战例。而从另一方面说,第9兵团虽然一次性包围陆战一师大部及步兵七师一部,但因敌军火力强大而未能将陆战一师围歼,这一事实让毛泽东从一定程度上逐步认识到美军火力极其强大,“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志愿军一次性包围美军一个整师、甚至一个团都难以歼灭,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分析历次战役的胜负得失,指示彭德怀“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
从政治战略任务的达成来看,沉痛地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嚣张的气焰,鼓舞了中朝联军的斗志,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新闻周刊》曾评价这次战役是“美国自珍珠港事件以来遭受到的最大的挫折”,并且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美陆战一师受挫,被迫撤离,直至从兴南港死里逃生的消息传到杜鲁门耳边后,杜鲁门才说: “这是我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这句话颇有讽刺意味,一方面陆战一师的撤离行动令杜鲁门感到欣慰,而另一方面,“联合国军”在第二次战役东西两线的败退让他感到不安,尤其是东线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的败退。
因此,长津湖战役在很大程度上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势,在震慑敌人的同时,也打出了中国在世界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也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彻底明白,“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考虑停火谈判。西线战役与东线长津湖战役所组成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联合国军”,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并且“确定了抗美战争的胜利基础,恢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全部领土”。美国总统杜鲁门早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就开始考虑: “停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条件必须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南朝鲜或台湾,或使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尽管杜鲁门的态度依旧强硬,但是面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当中东西两线的猛烈攻势,杜鲁门还是不得不考虑停火谈判的问题。而长津湖战役中,陆战一师在志愿军层层包围下逃离长津湖地区,这一举动“鼓舞”了美国军方,尽管军方一再表示能够在朝鲜坚持下去,但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当中的部分外交官则表示“将通过谈判来争取和平”。不难看出,长津湖战役作为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其政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令美国高层对于朝鲜战争是否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是站在战略全局的角度,综合了政治、军事双重考量,对长津湖战役做出评价,因此,毛泽东对长津湖战役结局的评价是中肯而且客观的。
作者:张海燕,梅世昌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