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丁善德同名钢琴协奏曲改编的《降B大调双钢琴组曲》今晚在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之上海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迎来首演。青年海归钢琴家王鲁、朱昊冰高水平的演奏、作品浓厚的民族风情,不仅收获了专家的好评,也让台下观众反响热烈、“Bravo”连连。“希望有更多的钢琴家、钢琴学习者、爱好者,学习推广这部作品,感受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声音!”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朱昊冰表示。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原作写于1984年,是一首五彩云南的风情音画,更是一次宏大、美妙、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音乐礼赞。三个乐章的恢弘结构,仿佛带观众来到了南红河地区哈尼族、彝族盛大的火把节狂欢,热情的舞蹈、风情万种的对歌一一呈现,在热情奔放的旋律中生出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与憧憬。双钢琴的呈现形式相比于协奏曲,能在协调乐队、指挥和协奏者上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推广民族钢琴作品也有所裨益。
丁善德是中国钢琴历史上第一位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也是中国钢琴演奏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把西方钢琴表演艺术带入了中国,青年海归艺术家们则致力于继续他的脚步,丰富钢琴民族化的特点。
“能让观众喜爱这部作品,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热烈舞蹈和风土人情,我们特别高兴。”朱昊冰感谢前辈艺术家的精心指导,让青年海归艺术家也有机会深入理解这部民族钢琴作品,传承本民族的艺术、用音乐讲述民族故事。“推广凝聚民族特色的原创钢琴作品,让中国钢琴演奏学派在新时代让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了解欣赏,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执行院长施忠透露,上师大音乐学院所在的徐汇校区东部,上世纪50年代曾是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1956年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校址。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迁入汾阳路现址,贺绿汀的办公楼、丁善德生活过的宿舍区,殷承宗、俞丽拿等音乐家练琴上课的小红楼却还宛然在目。沿着前辈的脚印,传播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将中国钢琴演奏学派发扬光大,也成为了上师大音乐学院青年艺术家的担当。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