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当老师的最大幸福是什么?一觉醒来,发现今年秋天自己有5个学生要去斯坦福(大学)了。”这是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葛冬冬日前发在朋友圈的一条消息。
葛冬冬所在的上海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成立至今不过两年,却开始引发高教界同行的侧目。仅过去一年,这个中心就走出了10来名“学霸”,收获了斯坦福大学、沃顿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批北美名校的博士全奖录取。
“中国的大学里不缺好学生。但要把典型的中国好学生培养成独立的科研工作者,年轻人需要严格而高水平的学术训练”。葛冬冬说培养一流的学生,需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研环境。所幸,各种利好正在不断涌向这个全新打造的上财管科研究中心……
无心插柳的“留美基地”,创出不少新纪录
在上海财经大学武东路校园,挂着“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牌子的几间办公室,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总是灯火通明。这里似乎有“粘性”:明明已经下课,但总有很多老师和同学选择驻足,这里有自发举行的小组会议,还有随时可能开启的学术讨论,以及招募研究助手、寻找科研搭档的信息交流……
杨凡,上财信管学院研究生,不久前同时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过去一年,她大把的时间都在上财管科研究中心度过。“一批对运筹学有浓厚兴趣的老师和学生都会在这里出没,大家聚在一起,经常研读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针对其中的一些前沿学术问题展开讨论、学习。”
让杨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是,上财科管研究中心虽不曾敲锣打鼓地宣传,已在坊间小有名气,引来不少外校的“学霸”——来自复旦、上海交大以及清华、中科大、北京理工等外省市高校的学生,“一个个几乎都是靠着口碑传播,慕名前来学习”。
目前就读中科大的本科生小梁,从上学期开始,每周三都会坐着高铁从合肥赶到上海,他来旁听葛冬冬主讲的一门课程,并参加课后在研究中心举行的组会讨论。刚刚过去的申请季,小梁斩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几所名校的博士录取通知。
复旦数学学院的高材生张腾,过去一年也是上财管科中心的“常客”。在这里,他结识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年轻学者ChrisRyan(克里斯·莱恩),并在后来申请留学时获得莱恩的推荐。目前,他已拿到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士录取通知。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主任葛冬冬介绍,该中心成立第一年,送出去的四名本科生分别获得斯坦福、沃顿商学院、卡耐基梅隆和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博士全奖录取。今年更是硕果累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OIT(运营、信息与技术)方向以及芝加哥大学Booth(布兹)商学院OM方向,都是近年来第一次直接录取大陆本土高校的本科生全奖读博。
分享知识的快乐是会传染的
把一群学术功底不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学生培养成训练有素、能够独当一面的科学研究者,在葛冬冬看来,完成这个从“中国好学生”向一流科研工作者的转型,需要分阶段的训练。
“很多中国学生到国外名校读博士,第一年必须要经过博士资格考试,等第二年才开始慢慢在导师引导下转型进入较高水平科研。我在斯坦福读书时,时常会看到一些痛苦努力转型却遭遇失败的同学,他们多年辛苦,最后却毁于一旦。”葛冬冬说,有感于这样的经历,回国到上财任教后,借助新成立的管科中心,他希望集聚一批和他有类似背景和意愿的教员,帮助一些未来有助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同学完成科研能力的提速。“在出国之前就完成这个转型,到海外名校学习后就可以更加游刃有余,适应紧张的学习和竞争。”
在上财管科中心,很多前来访学的学者无形中就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
“我每天大约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晚上11点回酒店休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莱恩在上财管科中心访学已经4个多月,基本维持着“7-11”的工作节奏。除了和中国学者一起做科研项目,更多的时间,他喜欢泡在中心,和学生们交流。
“有些人不仅比你牛,还比你更努力。”杨凡说,莱恩这样的典范在这里还真不少,他们时时散发着榜样的力量,似乎“高能”的学者身上都有一些“公约数”。
和中国学生聊天,很多学生会好奇地问及莱恩的大学和中学生活。而莱恩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原来在英属哥伦比亚读大学时,莱恩就经常抽时间走访周围社区的贫民家庭,给孩子们上数学课,通过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帮助这些贫家子弟申请更好的大学。
莱恩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到上财,还是一年多前受聘来执教一门暑期课程。可偶然一次机会涉足管科中心,他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住了。“我特别向往一种学术氛围,大家能够在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哪怕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一边端着饭碗一边讨论。而在美国,大家吃饭都是自顾自躲在一边,很多时候,我办公的地方也都是大门紧闭。”莱恩非常感慨。
“分享知识是一种快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一种快乐。”葛冬冬说,管科中心从开门那一刻起就达成了一个共识:一定要坚持“开放”的原则。“只要对运筹优化、运营管理甚至其它任何管理科学分支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前来学习,没有校内校外的区别。”事实上,要遵循国际惯例搭建一个宽容的、高水平的研究平台,首先就要消除门户之见和专业壁垒。
这种乐于分享的氛围,传播速度惊人。不久前,国际运筹学大师、冯·诺依曼理论奖的唯一华人获奖者、斯坦福大学教授叶荫宇又一次造访上财管科中心。葛冬冬数了数,一年时间不到,叶荫宇教授来中心已经7次了。“每次都是风尘仆仆,到上海卸下行李就直奔中心,把一个个巨难的、国外都在激烈讨论而无解的问题扔给我们,追问我们的研究进展,然后就拂衣而去。”去年起,叶荫宇受聘上财,出任并行优化国际实验室主任,帮助开发我国第一个优化算法求解器(Optimizationsolver)。他还叮嘱葛冬冬,几十万报酬他个人分文不取,其中一半用于优化算法开发者身上,其他的用于财大学子:“希望尽可能帮助一些家里条件一般的孩子”。而在两年前,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PeteVeinott(彼得·威诺特)先生的家人也将其毕生藏书尽数捐给上财信管学院,成立了国内唯一的运筹学图书馆。
一流研究中心,始终需要保持对高水平学术的疯狂追逐
目睹研究中心从无到有的成长,葛冬冬有难言的喜悦。他说,成为坊间口耳相传的“留学基地”只是无心插柳的副产品。按照最初的规划,上财管科中心正一步步接近理想目标:集聚起一批一流的人才,建立一个国内研究运筹学理论的重要据点,并成为运筹学中国与世界连接的一个枢纽。
过去两年,上财信管学院已陆续从海内外引进了近20名学术骨干,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不少人在学生时代就是崭露过头角的“传奇人物”。一些学生坦言,这个研究中心之所以产生“粘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在这里遇到“大神”。
最近在研究中心经常晃荡的一位“大神”,就是新近签约任教上财的陆品燕教授。此前,陆品燕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作为理论计算机领域的青年翘楚,陆品燕从求学开始就是一位才智过人的特优生。早在高中时,他一人揽下浙江省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竞赛的一等奖,后来保送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清华特等奖学金。
用陆品燕的话说,“宽松的学术氛围和高水平的科研氛围,是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前提”。
但在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氛围之下,学者们自有一种紧张。世界第一流的学者在讨论什么问题;第一流的公司在考虑什么问题;我们又可以做哪些研究……在这些问题驱动之下,学者们一丝不敢懈怠。
和基础研究不同,商学院的科研也必须接地气。过去一年,上财管科中心的核心教授不仅人人有国家级基金和课题,该中心还和一些新型的互联网公司建立了合作攻关项目。从滴滴的打车配对算法、唯品会数据驱动的量化订货策略,到阿里巴巴遇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京东的商品定价系统等,这些都与上财管科中心有过探讨与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上财管科中心已与一些互联网企业建立了投入巨大的紧密合作关系。葛冬冬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拿下这些合同,和管科中心的人才引进有关。在一些年轻的学者引进之前,他们在海外学习深造时已经与一些企业对接,参与了前沿的科研。比如谷歌街景地图和诺基亚here地图的智能巡航功能,美国运通及三大信用商之一Fico的风控管理,IBM公司的智能定价软件等等。
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前沿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完成转型,继而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开启独立的研究工作,在上财管科中心,这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一条路径。
杨凡就是在上财管科中心学习时看到“张榜告示”,加入了一个由电商巨头京东公司和学院合作的关于定价项目的研究,并且由于表现优异,获得了叶荫宇教授的认可。今年秋天,杨凡将赴斯坦福大学高等计算所深造。
“作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永远是一个优秀科研基地的驱动力。”葛冬冬清醒地意识到,和国际顶级科研机构相比,上海管科中心还有一些差距。由此导致的紧张和压力,甚至会让不少科研骨干有一种焦虑感。
比如,任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计算,底层算法都跟连续优化脱不开干系。而优化算法的求解器,虽然国际上已有一些开源或者收费的成熟软件,国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在集聚了一群最有天赋和勤奋的年轻人以后,上财管科中心开始迈向科学竞技场上目前最热门的领域——人工智能算法。
“我们的理想就是建立我国第一个全面的优化求解器,同时探讨全面地对所有经典算法实现GPU/CUDA架构并行优化的可能性,做国际上第一个GPU/CUDA架构下的优化求解器。”在叶荫宇教授带领下,上财管科中心已集合了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其中包括十多名年轻的海外教授,他们正向这个更高的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