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路虹漕路交界口,有个叫做“越界”的创意园区。将大本营选在这里,“虹梅庭”似乎早有谋略:社区治理,就要靠“越界”思维。
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是一个在虹梅街道党工委引领下的自治组织。目前理事会共有理事19名、监事1名,由区域内具影响力、公信力的人士组成,有园区业主、知名企业高管、社会组织和众创空间负责人等。成立一年多来,累计有200多家企业、社会组织先后成为“虹梅粉”,举办文体、公益、培训等700余场活动,参加人次近6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区治理一度令虹梅“纠结”。街道辖区是漕河泾开发区核心区所在地,区域内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20万,周边零散分布着12个小区,常住人口仅4万。“园区大、小区小,员工多、居民少”的特征倒逼着虹梅探索跨界的社区治理——原有的行政体系都“退一步”变身过硬的支撑系统,而“蹦跶”着打破边界、增进互动的,则是那些最接地气的草根组织。社会化的党群工作在这片土地上萌发生机。
有效平台推高人气
头等要事,是拓展物理空间。去年以来,虹梅庭整合园区物业企业及周边居民区资源,以500米为最大半径,利用园区公共活动空间、企业员工活动空间、园区商业配套、社区周边公益性机构等,建立了10个实体活动空间,支撑互动活动的开展。
同时,虹梅庭微信公众号亮相,一方面引导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参与各类活动,同时也成为收集信息、解决需求的快通道。自去年7月上线以来,这个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588个,在社区公共议题收集、活动报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漕河泾开发区核心区共有5平方公里左右,尽管园区周边有轨交、公交可达,但园区内部交通不方便。在大家呼吁下,园区拟开通短驳巴士,但报请相关部门做出方案后,却无法考证合理度。虹梅庭志愿者们挺身而出,主动在微信平台上及线下做推广并征集意见。根据大家意见,园区巴士线路做了微调:分A、B、C三线,在早晚高峰及时疏散集聚在轨交出口的人流。
越来越多的公共议题在虹梅庭平台上得到汇集与解决。比如,园区白领的餐食、运动等问题,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加以改善。虹梅庭的人气随之走高。
公益助力社区自治
实践中,虹梅庭逐渐拓展为一个复合概念——它既是园区白领的公共活动空间,又成为区域化治理的枢纽中心,有效将多元主体、各种力量“统筹”起来。依托举办丰富活动,虹梅庭打破了区域内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单位和组织之间的无形间隔,推动信息和资源有效流转对接。如每月举行“企业公益沙龙”收集各类需求信息,年底举办公益项目对接会。目前,长期参加该项目的企业合作伙伴93家,园区或楼宇合作伙伴14家,举办了500余场活动,参与人次达2.5万,“以公益助力社区自治”成了虹梅庭显著的标签。
为了维系自身的质朴感和亲和力,虹梅庭在先后引入60家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并逐步孵化此类组织在虹梅地区的分支组织,今年以来已发展17家。同时,将重点放在了“孵化本土社会组织”上——积极培育那些发展空间大、符合园区特点、白领兴趣的社团组织。比如,依托提供专业讲座的“虹学院”、走进园区的“彩虹公益”等项目,先后培育了“读书会”“声乐团”“手工社”“摄影社”“爱在虹梅”等白领文化活动、志愿服务团队11个,成为园区治理的左膀右臂。
为“归属感”添砖加瓦
“每天一早赶来,披着星斗回家,对于脚下这片土地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基本无感。”一位园区白领曾这样描述自己对街道的感知。
白领在园区工作,除了追求经济利益、满足生活需求外,还有着强烈的“社会性”需求,即融入当地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基层治理一定要走心,没有情感认同,一切工作都没有依托。”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如此一针见血。
为此,虹梅庭积极构建常态化的公共空间艺术公益活动,推动园区白领走进社区,寻找家园温馨。比如,“社区变装一小时”项目,虹梅庭与星巴克等公司合作,发挥员工特长,利用居民区垃圾库房、自行车棚、变电站外墙、小区外墙、开发区公共区域外墙等,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多次墙面彩绘活动,共彩绘东兰、古美小区外墙42幅,桂林苑小区活动室一个,桂林苑、东兰、古美小区垃圾库房12个,钦江路、漕宝路、苍梧路、钦州北路等6条道路外墙810米,参加彩绘的企业有30多家,员工志愿者1200余人。垃圾分类、关爱老人、邻里互助、亲子和谐……正能量的主题、鲜艳的色彩,增进了居民与白领间的互动与好感。
今年,虹梅庭利用漕河泾开发区、上海交大两大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优势,联合TEDtoChina、腾讯开放平台、腾讯上海创业基地、交大创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和机构,实行“虹梅庭创客大学计划”,把“虹学院”升级成为知识分享的平台,将创新型企业的“大佬”更多地引入社区课堂,共同孵化“社区大学”,培植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