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蒙田,即使18世纪的启蒙哲人也心生敬畏。我们更不用说,与他还隔了三层帷幕:年代久远、地域遥远、身份认同少(法国贵族的生活,我们大多不懂)。三卷本《随笔集》,就如“三座大山”,正襟危坐,满脸写着古典严肃四个大字。然而,这些印象又多么不公,充满着想象的偏见。或许,这只因我们缺乏走进先贤的耐心,未能从随笔中获得“文之悦”。
法国学者孔帕尼翁的《与蒙田共度的夏天》则找到了有趣打开蒙田的方式。经过他的读解,一个丰盈诱人,富于情趣的蒙田跃入视野,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密友,以随笔的方式,用私密的体悟,讲授了关于生存哲学的公开课。
可以说,让随笔成为具有独立文体意识的书写体裁,是蒙田的一大发明。《随笔集》 在蒙田生前始终没有“定本”,因为它是流动的奇观:随性拼凑、不断增补,生命没有终结,书写思索不止。
那么,随笔体裁与蒙田人格有无关联? 蒙田如何看待写作,又抱有怎样的期待? 这些问题是蒙田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在我看来,蒙田的气质就是随性的真诚,随笔成为他风格的生气灌注,显得自然而然。我们喜欢他耿直不装,不矫情,没轴劲儿的性情。他会直言,《随笔集》 的写作缘起不过是将脑子里的荒乱臆想、噩梦幻象登记造册。“写作如同良药一般来到世间,或者说是平息焦虑、驯服心魔的妙方。”换言之,《随笔集》是一种自我的书写,无关他人。
显然,蒙田延续了斯多葛学派冥想、反省与修炼的传统,把写作视为关怀身体的生存技艺,想实现自我与作品的同一。这成就了可贵的艺术伦理:直言坦露,所写即所想。反思当下文艺创作中的虚饰造作,浮躁空洞,说到底还是因为写作伦理的失范。
试想有几个作家能如蒙田一样,真诚袒露暗藏的欲念浮动,剖析苦闷的心灵焦灼?卢梭算一个,而他的大胆率意很可能学了蒙田。《随笔集》里,蒙田往往无常,矛盾不已。他在不同生命时段里增补新内容,自然会导致思想的波动变易。然而,我更愿意将矛盾视为最大的真实,这是没有“补妆”的蒙田。
蒙田之所以成为典范,在于他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艺术。在物质消费性愈加凸显的今天,我们渴求的慢生活、生存美学无不折射着蒙田的余晖。他能悠然地将旅行、骑马的偏好,浸透在书斋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神与物游”的品性。在运动中学习,在游走中思考,随性变换,漫无边际。我们不免讶异,蒙田竟最早为碎片化浅阅读作了辩护。“阅读时随性而为,仿佛偷猎者般飘忽不定”。有怎样的阅读就有怎样的写作,随笔非随性洒脱之人不可写。
虽然,蒙田早早就过起了隐居的退休生活,但并不意味他就是一个宅在书斋里的呆学究。相反,他当波尔多市长的从政生涯、外交斡旋各方势力的智慧、内战里的隐居之苦、坠马后的生命沉思,造就了他“体验的哲学”。与后世哲学家靠思辩,重体系不同,蒙田更看重身体经验、伦理价值和处世智慧的天然积淀。《随笔集》的智慧就是:如何做一个生活上的明白人。它教授我们怎样审视自身、交往他人、看破死亡。只不过,蒙田用文学的手段做了伦理学的事业。
如在坠马濒临死亡时,他思考精神和肉体的关系:躯体如何在不受意识控制下活动、说话? 当牙齿脱落时,他领悟到死亡就寄寓在生命形式里:没有瞬间完整的死亡,只有局部死亡的逐步脱落。那个完整无缺的生命,只不过是令人沮丧的虚假预设。朋友、爱人和书籍,成为蒙田交往的“三种他者”,这不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毕生课题吗?
我们叹服蒙田的那份通透。他是偶得天成,旷达而致的哲学家,始终以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看待生活。挚友难寻,情爱易逝,阅读实为灵魂寄寓之所,弥补着友情和爱情的不济。然而,三者虽然形式不一,却说明了共通的人类渴求:通过与他人交往,认识自己,折返自我,重构自身。
不过,如果蒙田只限于在私人领域中传授人生智慧,那么他最多算个智者,却谈不上人文主义的先贤。真正成就伟大的,是蒙田的公共视野,始终关切着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前途。《随笔集》 反思了教育与天性的可能性对立。自学成才,不应让知识文化改造自己,而是帮助认识自己,重新寻找自我本性。蒙田也并非只是温水炖青蛙般温和,在很多问题的批驳上,更有急火爆炒的凌厉。如他抨击博学的无知,用精致的博学主义遮蔽了通达睿智的处世之道;痛陈欧洲对新大陆的殖民,只会导致美洲的腐化、堕落,犹如“躯体上一条腿强壮有力,另一条却已然残疾,整个世界将会变成畸形、跛足的怪物。”
一方面,他用一个世界的框架看待两个大陆;另一面,他丝毫不相信历史遵循进化论的线性发展。这些批判都远远超出了殖民主义的视野。蒙田的深刻,源于他是彻底的“怀疑论者”,始终拒绝一种肤浅的乐观主义,不惜带着一丝偏颇。他不相信教化、善行能实现和平,文学艺术能振兴国家,而愿意诉诸强力的行动。他时刻警惕考究精致的文化对民族的催眠麻醉、对国家力量的消弥。这不仅适用于罗马的衰亡,也是对魏晋清谈误国,北宋文盛国衰的最好注解。
蒙田的随笔,就像文风里的太极,在自谦中露着几分自得,在风趣中藏着些许机锋。不难理解,孔帕尼翁为何单单选择与蒙田共度夏天? 因为其文字清凉醒脑,其为人冲淡闲适,自然能祛夏日暑湿之气。作者让蒙田谈蒙田,以随笔论随笔,将自己退隐其后,使事件重现情境,用40章小话题完成了 《随笔集》 选段的拼图,描摹出蒙田的意义世界。你读后甚至不免产生美丽错觉:作家不断融化在蒙田的肖像里,一本写蒙田的书成了蒙田的迷人自白。
(作者为知名文化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