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来,19万多名校友中,有4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55位将军,49位两院院士,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这是西北工业大学80年来为共和国写下的辉煌一页。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1995年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7年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是“卓越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80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事业输送了19万多名高素质创新人才。一大批优秀校友活跃在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在重要型号研制和重大工程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业界的广泛赞誉,形成了人才培养领域独有的‘西工大现象’。”西工大校长汪劲松说。
该校培养出铸造、航空宇航制造工程、飞行力学、航空发动机、水中兵器、火箭发动机等6个学科的全国第一位工学博士。
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该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纪念表彰的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中,就有6位西工大校友;在中航工业先后授予的6名“中青年自主创新领军人才”中,西工大校友占到4位。
在航天领域,从早年的“航天三少帅”中的张庆伟和雷凡培,到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一大批西工大杰出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相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该校充分发挥“三航”特色优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历史上的第一架小型无人机,到作为副总师单位研制生产歼7E,再到学校自主研制生产的无人机先后在国庆60周年和建军90周年两次阅兵中亮相,列队接受检阅;从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的关键技术——稀土永磁电机研制成功,到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再到学校自主研制的翱翔系列微小卫星先后三次成功发射,西工大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做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从历史上的第一台吊放声呐,到某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再到成功研制出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西工大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理念,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研究能力大为提升。在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近十年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
先后与250余所海外高校建立亲密合作关系。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44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被学校授予名誉教授等荣誉学衔,其中有9位外国专家荣获“国家友谊奖”,获奖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工信部及陕西高校首位。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西北工业大学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