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翼装飞行第一人”张树鹏成功挑战老牛湾大峡谷
昨天下午,人类飞越黄河的历史纪录再添一笔:一个浓眉大眼,脸被晒得黝黑,又高又瘦的锡伯族汉子,身着红色长城主题翼装服,在2000米“低”空,从一架白色直升机俯身跃下,成功飞越老牛湾黄河大峡谷,他就是“亚洲翼装飞行第一人”张树鹏。
“回到家乡内蒙古,飞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飞行过程中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完成挑战的张树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情十分激动。他依然满怀梦想,“我要飞遍内蒙古,接下来飞遍全中国。而在正式比赛中,我不会停止挑战遗憾的脚步。”
就在上周,张树鹏在张家界天门山翼装飞行世锦赛中顺利完成“人箭穿靶”,却再次错失冠军。“属于中国人的冠军,一定要继续争取。”他将目标放在了来年。
38岁的他,对冠军的渴望,远超28岁的自己。
张树鹏视角中的黄河与长城。
200公里时速,看中华文明两大象征——黄河与长城“握手”
黄河老牛湾段,雄雄碧水滔滔千里奔流到此,在峡谷之中流淌,如母亲般滋养着两岸土地,而崖壁陡峭的峡谷旁,长城则如一条巨龙,翻山越岭一路西行,在老牛湾畔与黄河交汇,在这里,中华文明两大象征最终奇妙交织在一起。
这幅雄浑壮阔的自然画卷的上空,张树鹏已乘坐直升机到达预定的垂直高度。天气晴朗、风速稳定,他调整好翼装服,做着起跳准备。
双脚向前一步就是2000米的“深渊”。他的身后,是发动机的轰鸣,他的心中,却无比镇静。每次飞行前,无论身处多么嘈杂的环境,他必须在起飞准备中让自己静下来。
普通人余光触及脚下,难免也吓得一哆嗦,再别提强装镇静。对于高空翼装飞行1800多次、低空翼装飞行1400多次的张树鹏而言,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相较于新手学习入飞课程的高空翼装,独属于高手的低空翼装飞行者从直升机、悬崖、高楼、高塔、大桥等高处跳下,在空中进行无动力飞行。飞行者只使用一个降落伞,并且开伞高度也很低。
准备完成,张树鹏上身向下扎,身体朝前下方飞出,进行垂直高度150米左右的俯冲,角度保持与地面垂直80度。这个角度不能再多,否则很容易超过90度,身体向后翻转,特别危险。
他张开手脚,就像长出了翅膀,腋下和双腿间的冲压式膨胀气囊迅速充气,同时获得100多公里/小时的俯冲加速和上升力。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下降速度逐渐趋缓。当“翅膀”完全打开时,张树鹏开始进入飞行状态,向前下方如鹰一般滑行,然后可以做出一些速度、飞行高度的调整。
“在天上离得远可能看不见,实际的飞行技术相当细腻。比如加速、减速、转弯翻转,都依靠身体的控制。像上身抬高、腿向上抬、手的后半部向下压,每一个动作或者几个动作结合起来都可以实现减速,反之亦然。人向哪边转弯,身体就向哪边下压,而翻转属于特技,我把手落下靠近身体,重心移向落手侧,翻转接近180度之前抬起手,可以实现背飞。”张树鹏介绍。
这一次,他选择了准格尔大峡谷附近的峡谷西岸为翼装飞行起点,以最高超200公里的时速直线飞行穿越黄河干流,于高空数百米处开伞,掠过明长城与黄河的“握手地”,在黄河东侧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的浅滩上降落。
短短几分钟的顺利飞行,离不开连续多日的协作准备。
平时,张树鹏每年大多在张家界天门山训练,那里有缆车不需要爬山较为方便,最多一天飞9次,“与从天门山悬崖飞相比,从直升机飞地形没有那么复杂,不会遇到太多障碍物,但从直升机飞下去,环境比较陌生,遇到突然的气流变化容易造成轨迹的偏差。”
所以从抵达清水河县的那一刻起,飞行预案就在经历不断地修改。直到起飞前的一晚,方案仍有新的细化:顺利的话,张树鹏预计的落点是黄河浅滩;但没人知道会不会有突发的气流环境变化,甚至有在河水中降落的可能——在降落点附近,可以发现数艘待命的冲锋舟,以及当地提前配好的医疗、后勤保障车。一旦天气有变,张树鹏的轨迹出了偏差,团队成员将与当地有关部门、人员迅速沟通,应急处理。
上周,中国选手张树鹏在比赛中击穿靶标,最终他获得季军。新华社发
老将的热爱,第2至15名几乎拿遍是无奈也是动力
“人在天上飞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记者问他。
“像鸟儿一样,在速度和激情中,找到了自我、自由和快乐。”刚飞完的张树鹏回答。
没有人能轻易实现“像鸟一样自由飞翔”。
极限运动,对参与者的体能、技术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张树鹏或许是个会“飞”的天才——正如他的微博认证:翼装飞行世界纪录保持者、滑翔伞世界冠军,行行都出彩。
但他自己更相信“拼”的价值。
心态上,他多次走出舒适区,比如体育专业院校出身,却选择了滑翔伞这种极限运动,再比如获得滑翔伞世界冠军后,毅然决定从零开始学翼装,追寻自己的热爱。
而行动上,他曾是滑翔伞队5名入选队员中最后一个会飞的,没想到,5年之后,曾经的“菜鸟”,竟然抢在师兄们之前,于2009年在克罗地亚拿下中国第一个世界滑翔伞定点冠军。在国外学翼装时,当地海关工作人员抱着对东亚人在极限运动上的偏见,对他反复盘问,并限制入境时间。为了最快达到高空跳伞200次的要求,别人一天几跳,他一天跳12次,一个半月后,他做到了,并获得了学习翼装飞行的许可证。而一般这个过程需要两年。张树鹏的教练直言,他是翼装领域的“中国奇迹”。
他先后创造了海拔8150米无氧翼装飞行世界纪录、世界最小翼装飞行穿透靶纪录、世界首次翼装飞行穿越移动靶纪录。但就是这样一位佼佼者,内心依然有一道坎——天门山翼装飞行世锦赛,他从第2至15名几乎拿遍,唯独缺一座冠军奖杯。
早在2017年,张树鹏就在第五届世锦赛上获得精准穿靶赛亚军,那是亚洲人在此项赛事中的最佳成绩,没想到也是他的最好成绩。上周的世锦赛,张树鹏以预赛第一的成绩进入穿靶赛八强,但决赛中他屈居第三。
“脚有点伤,影响了发挥。”对于冠军的梦想,张树鹏有点无奈,“正式比赛不仅考验平时的训练实力,还考验临场发挥,有时不得不说还需要一点运气。”
1985年出生的他,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将。“时间过得很快,一些经常提的事情,一晃已经好多年了。今年看世锦赛参赛本,我的年龄竟然是第三大的。”张树鹏坦言,自己的体力与巅峰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年龄的增长,加上“阳”了两次,让他在爬山时略显吃力。同时,“人近中年”,包括规划在内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未来造成影响,“我比年轻时更渴望冠军”。
但38岁的年纪,也让他的心态更加成熟,不会钻牛角尖。面对遗憾,他已经可以释怀地说:“我已经尽了全力,尽管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从中看到了自己可以继续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实在拿不到,那也没办法。运气不好呗。”
“每一把都当最后一把,然后也不要怕输。”这句著名的追逐冠军梗或许正符合他的心境。
他想赢,也不怕输,对冠军的渴望源于那份纯粹的热爱,沉稳又渴望,内敛而又执着。希望他可以早日实现梦想,那也是所有喜欢他,喜欢中国翼装的人的梦想。
4月30日,张树鹏成功穿越天门洞。新华社发
孤单冒险者,未来要挑战“飞越珠峰”跨境翼装飞行
2011年,来自美国的世界顶尖翼装飞行高手杰布·科利斯从2000米高空跳下,成功飞行穿越天门洞,成为世界首位穿越天门洞的翼装“飞人”。
他的这一跳,将翼装飞行带入中国。
目前,国内具备高空翼装资格的有40至50人,具备低空翼装资格的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真正具备世锦赛参加资格或者水平的人,长期以来只有张树鹏一个。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项运动的极限性。它被一些人认为最接近死亡,近年来因此陨落的案例并未停止,国内最近的一次代价是2020年,一位女翼装飞行员的遗体在天门山玉壶峰北侧下方一处密林中被发现。
张树鹏也差点经历至暗时刻:有一次训练时,开伞的冲击力特别大,伞的阻带勒到了他的脖子上。“瞬间我听到颈椎发出跟骨头断了一样的声音,巨大的冲击让我的鞋子飞了出去。”他的颈椎因此受伤,休养了好多天,“容不得半点失误”。
“这不是‘疯子的运动’。”张树鹏始终认为,没有危险的运动,只有危险的人。他心中当然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甚至有朝一日可以组成国家队参加亚运会或者奥运会。但他也提醒想进入翼装飞行的年轻人,一定要尊重这项运动。“敬畏生命才能挑战极限。首先判断究竟是纯粹的热爱,还是一时兴起,无法坚持就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其次,每次飞行前,他都会了解当地气象条件、评估自己的身体状态、仔细检查整理装备;此外,这项运动相关的翼装服、训练比赛费用不菲,要量力而行。”
今年4月,张树鹏成功翼装飞行穿越天门洞。他的翼装梦想只剩两个,除了冠军,另一个就是“飞遍中国”。
“飞越珠峰”的计划正在酝酿中。按照他的设想,他将从尼泊尔一侧起飞,乘飞机到达1万米高度,然后一跃而下,飞过海拔8848米的珠峰峰顶,最终降落在中国境内——这是全世界从未有人完成的挑战。
“还有很多能力需要提高、很多程序需要协调,怀抱梦想,我会凭热爱去拼。”张树鹏说。
超高速飞行状态下的翼装全景视角。
用文体旅融合为中国翼装打开新的窗户
现在,很多人将张树鹏看作中国翼装飞行的代名词之一,亲切地叫他“大鹏(哥)”。日常的大量时间,他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翼装运动的发展和普及。
文体旅的融合,也让张树鹏捕捉到了新的方向。他如今是内蒙古旅游公益形象大使。
当地政府早就为翼装飞越黄河提前预热,为蜂拥而至的人流准备各类活动,留住游客。昨天的现场,有关部门举办了“传承魅力非遗 打造北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让观众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
翼装飞行带来超高速状态下,审视中华文明的象征——黄河与长城的独特视角,由此产生的照片及视频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震撼,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利用极限运动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织融合,有望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对于中国翼装本身而言,现在确实是一个机会。疫情之后,国外的翼装赛事凤毛麟角。之前来中国参赛的国外运动员,对中国至今能够举办高水平的赛事以及飞行活动极为羡慕。我们可以抓住机遇,利用极限运动这个抓手,做好赛事营销,进一步增进国内外的交流与了解。”张树鹏希望,中国翼装赛事和“翼装侠”能不断涌现,向人们传递更多关于飞行的热爱。
作者:赵征南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