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楼经过改造升级,拥有了非机动车统一充电停放点。图为一名租住在浦西大楼的外卖小哥在给助动车充电。
“以前楼里飞线充电情况严重,走在这块公共区域像跳橡皮筋……”在北外滩金山大楼住了60多年的李明想起原先情境仍心有余悸。这桩难事在今年彻底破题——40平方米的大楼内天井里,安装了带防水功能的充电桩,可供20辆电瓶车同时充电。
地处“一江一河”交汇处的虹口区北外滩街道,分布着不少这样的老旧居民楼,电瓶车充电是现实所需,如何平衡风貌保护与居民生活?党建引领下,北外滩街道把辖区分为东、中、西3个片区,由街道副主任担任各片区长总牵头,形成每周例会、专题会制度,统筹所有科室与公安、城管等力量,共同为居民区“疑难杂症”解题。飞线充电,正是片区实体化运作后解决的首个难题。
巧用内天井空间盘出充电桩
建于1905年的金山大楼距外白渡桥仅百米,这栋建筑被称为“老外楼”——老人多,外来人口多。楼里电动车数量居高不下:老人靠其代步,租客用其通勤。随着“一江一河”滨水岸线贯通,原本散落在大楼外的电动车转而开始“抢占”内天井,甚至还要与晾衣架“争地盘”。
居民志愿者徐志伟说,前几年街道在公共区域搭了晾晒架,电动车就横七竖八地停在周围拉线充电,有时还停在晾衣架下,“万一冒出火星烧到衣被,后果不堪设想”。
金山大楼所属区域,是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有类似情况的老楼并不少。“解决飞线充电要疏堵结合,给居民找到合规的充电路径。”
北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蒋霜胤介绍,片区实体化运作后,每周例会上由居委会干部陈述问题,各相关科室、委办局提供解题思路,同时邀请居民、施工单位一起召开专题会,直至问题解决。以金山大楼为例,大楼所属南天潼居民区书记徐杰连续几天分别在早晨6点和晚上10点到楼内数车,摸清底数。还走访对晾晒需求最迫切的一楼居民,了解大致晾晒量。多次协商修改下,最终方案兼顾各方需求:一次性安装20个充电桩头,同时在内天井巧妙盘出空间,错位打造不锈钢晾衣架。“经大家一次次讨论出来的方案更贴心,也更符合实际。”
小小停车棚成自治共治实践地
位于乍浦路塘沽路交界的九旬老楼浦西大楼,紧挨着直通四川北路的蟠龙街。大楼呈“回”字结构,共有9层近200户居民,目前电动车有60多辆。因为老楼是历史保护建筑,不能随意增加附属构建。经片区与区房管部门沟通,最终确认可以搭建带雨棚的充电桩。
一开始,有居民提出,把充电桩安在客流相对稀少的塘沽路上,但很快遭其他居民反对:这侧是沿街居民的卧室,电动车偶尔发出的警报声容易扰民。片区负责人也“看中”了内天井,这里面朝厨房、卫生间和楼道,对居民生活影响最小。经第三方公司测量,起初打算安装两个雨棚涵盖40个充电桩头,在居民要求下,在不影响一楼住户采光、避开空调外机等条件下,又盘出一个雨棚附加6个充电桩头。
开工前,片区干部和房管部门结合大楼整体造型,选择了与外楼梯一样的灰色。同时,选取防噪音的透明材质作为棚顶。最近,大楼还在调整智慧电梯设置,避免飞线充电“回潮”。
毗邻吴淞路的昆山小区,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靠近围墙的一小片空间,被居民用来停放电动车,也曾是飞线充电的聚集地。如今,昆山小区加装充电桩被列上日程。不过,他们却有“外援”——附近的玛格萝尼比萨屋和芳琴花卉,是昆山居民区“昆山·玛格邻聚荟”成员单位。这个成立不久的街区联动组织,将解决飞线充电问题作为议事主题。有着设计专长的比萨屋店主董佳尔主动提出包揽车棚的美化工作。芳琴花卉店主也搬来了幸福树、绿萝等植物,并定期更换、养护,为车棚锦上添“花”。居民们成了志愿者,小小停车棚成自治共治实践地。充电位紧张时,志愿者主动帮忙协调。
作者:单颖文
编辑:施薇
摄影:叶辰亮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