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昨天与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首份《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透露,国内不同年龄人群的金融素养呈现“倒U型”——青少年和老年群体是金融素养教育和消费权益保护需重点关注的群体;而且,收入水平提高并不能与金融素养提升划等号。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开展差异化教育,可以提升金融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项目牵头人、高金教授吴飞提到了分层教育的必要性,“比如,教育机构可以和有关部门一同探索如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优化青少年的金融通识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金融认知,为日后独立进行财务和投资决策奠定基础,同时也要进一步整合金融教育资源、为金融机构的投资者教育提供知识赋能。”
市场持续波动正是投资者教育
去年以来,国内理财产品的收益持续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引发市场不少的关注。
在吴飞看来,不少投资者难免会有路径依赖,不相信刚性兑付会被打破,因此当银行理财也开始出现亏损时,大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这其实也是一次真正的投资者教育。
“我们发现市场有很大的波动的时候,特别是疫情带来的一些影响让我们在美国的客户更加关注自己的理财,更加关注家庭财富的情况,这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财机构有了更多投资者教育的需求。”嘉信理财(上海)总经理Thomas Pixley表示,“我们的调研也发现,中国的中高收入群体同样也更加关注家庭的理财情况,需要一些新的建议和帮助。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新趋势是,因为市场的波动,他们跟以前相比对专业的投资顾问的需求更高,投资者开始从DIY投资转向依靠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投资顾问做财富管理。”
吴飞也抛出了类似的观点:国内的理财市场仍是增量市场,正在从相对不专业,相对过于依赖自我,逐步向依靠专业机构提升,“我很看好理财市场,不管经济情况怎么样变化,还是有很大的需求。”他同时表示,“从今年的整体情况看,我还是挺有信心的,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也会有持续的提升,风险偏好也会水涨船高。”
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平均总得分64.4
此次发布的报告是双方在2022年共同发起的一项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探索契合大众需求的金融素养教育路径。研究团队从货币与银行、收支与信贷、储蓄和投资、消费者权利和责任、财务规划、安全和保障六个维度对中国居民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展量化调研。报告数据收集于2022年8月完成,共采集到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10041份有效样本,覆盖所有年龄群体。
在此次评估中,中国居民金融素养平均总得分为64.4。调研将金融素养问题划分为知识和技能两大类,受访者在知识类问题中的得分最高,为68.0,在技能类问题上的得分为65.2,而在测试其是否能将知识储备应用于决策的综合类问题时,平均得分仅为47.7。
六大细分维度中,受访者对收支预算、资产配置结构等财务规划知识的掌握度相对较好,且具有一定的长期规划意识,财务规划维度得分高达75.1。相比之下,对于产品适配性、预防金融诈骗等财务安全和保障问题,以及货币和银行知识的理解仍有欠缺,这两大维度的得分分别仅为57.4和60.6。尤其在有关通货膨胀、复利和多元化投资的“金融素养三问”中,全部答对的受访者比例仅为21.0%。
此次调研同时发现,18岁以下受访者对基础金融知识的掌握尤显薄弱,例如在上述“金融素养三问”中的正确率分别仅为46.1%、36.6%和21.7%,相比全样本的平均水平均低出约20个百分点。65岁以上群体则需重点提高消费者权利和责任方面的金融素养,他们在这一维度的平均得分(50.6)大幅低于总体水平(65.0)。
深化金融教育有赖多方形成合力
许多受访者也纷纷在调研中表达了对金融教育的需求和热情,其中35岁以下受访者的学习意愿总体更高。但人们在学习领域的选择上仍存在一定的行为偏差,往往会对自己较为擅长的金融素养领域抱有更大的学习热情。
金融服务机构是此次调研中最受居民青睐的金融教育渠道,有40.5%希望通过其获取金融知识培训。此外,也有28.4%和20.9%的居民希望通过监管机构和教育机构获取金融教育。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因发挥其在客户覆盖广度、客户了解深度和实践经验高度上的优势,在金融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而业界与监管和教育机构形成合力对全面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更是至关重要。
提升金融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居民提高财富管理水平。嘉信理财国际市场董事总经理Lisa Hunt表示,“嘉信理财通过在美国持续数十年的投资者教育发现,系统性的金融教育可以帮助投资者提高财富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在中国,我们很高兴能通过与上海高金的合作洞察居民金融素养状况,同时也期待未来和各方竭诚合作,打造契合中国居民需求的金融教育样本。”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