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影响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少屏”之困已彻底扭转。
记者从今天举行的2023未来电子信息材料及创新应用技术大会上获悉,2022年全球大尺寸TFT-LCD面板出货市场份额中,中国大陆市场占比增至约54%。这意味着,在这个一度“卡脖子”的领域,经多年发展,中国顺利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定价权。
“在新型显示领域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以充分吸纳转化至未来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在武汉光谷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法国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王肇中看来,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攻关,无法依靠单兵突进,需要各主体的联合。他以木桶效应举例,虽然其中有块长板,但如果其他领域的发展跟不上脚步,木桶依然无法盛满水。这一观点放诸于未来电子信息材料的科技创新同样适用。多位与会专家提及,当下的科研领域存在冷热不均现象。大量研究人员投身易在短期内出成果、易接驳市场的细分赛道,导致成果扎堆。这样一来,长板虽更长,但短板犹存。
王肇中认为,下一步应从顶层制度设计上优化完善,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在政府引导下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金等多元主体参与,并引导更多科学家甘坐、敢坐冷板凳。“不妨考虑从科研项目的审核评估机制入手,以制度保障鼓励支撑年轻科学家不为短期的目标结果所累。”
夯实基础研究领域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快成果孵化速度。多位专家在现场提及,要探索出真正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转化路径,让高校科研机构、经营主体都能各得其所。
中科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彭孝军认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须加强基础研究,补齐技术短板,牢固地基。特别是,基于实验和计算数据库发展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将加速材料筛选、大幅提高新材料的研发速率。
正瞄准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宝山区正在探路一种产学研合作创新路径。飞凯材料,去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正是这家民营“小巨人”,最近与上海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双方共同攻坚新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高校实验室拥有诸多令人艳羡的科研设施,而企业则具备许多中试产线,”企业负责人王寅生透露,在联合实验室这一创新架构下,高校学生能来企业试验放大实验室成果,而企业负责人也能前往高校测试新材料性状。彼此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共同攻坚耐高温、耐折等特殊材料。“这些‘上天入海’的特殊材料目前国内还少有人涉及,一旦有所突破,就能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帮助更多高校、企业牵线搭桥,《宝山区大学科技园专项政策(征求意见稿)》近期发布。其中明确:支持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聘用技术经理人,引导、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宝山,提供需求挖掘、技术匹配、项目落地等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按照上一年度市场化聘用技术经理人薪酬的50%,每年择优给予每家机构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该政策的受益面较广,并不限定于注册在宝山的高校院所。“为宝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撑、公共服务和技术转移转化等服务的相关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是支持对象。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宝山区还将力争新材料产业的产出规模突破1500亿元。
作者:王嘉旖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