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绵延2000多年,两国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为亚洲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浙江省、静冈县结为友好省县。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浙江省与日本静冈县缔结友好省县关系40周年。今天上午,作为纪念浙江省与静冈县结好40周年的活动项目之一,“青山行不尽3: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在浙江展览馆举行。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省静冈福井事务局、静冈县日中友好协议会联合举办。中日艺术家作品特展,围绕“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再升级,聚焦关注新时代,古今呼应,探寻浙江诗路文化走向国际的“诗路之链”,做好国际交流传播。通过解读千古不变的中华优秀诗性文化,书写千年不尽的“唐诗之路”,彰显浙江渊源至深的文脉,进一步打造艺术交融互鉴的“浙江有礼”。
▲童中焘,《王维辋川诗意图》,70×140cm,纸本,2013
特展展出了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和日本静冈艺术家以及东京艺术大学等老中青三代70多位中日艺术家200余件艺术作品。中日艺术家们在“东方诗性”文脉共情下,围绕“诗画”“山水”“佛道”“禅宗”等中日共同的文化主题进行回应和阐释。展览从“国际交流与传播”的视角深入,探寻“诗路山水”世界性的精神义理与文化内涵,探寻面向国际的“诗路之链”。
展览分“一径到此”“远上寒山”“山海渡远”三个专题板块。参展作品既有国画、书法等传统中国艺术,又涵盖油画、影像、新媒体、声音、装置等近乎全部的当代艺术种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艺术。“一径到此”专题板块作为开篇,呈现了浙江和静冈两地艺术们“唐诗之路”主题创作、感悟。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于今秋重走“唐诗之路”,到访径山寺、剡溪、天台山、时思寺等诗路上中日文化交流交往的古迹遗存,围绕唐诗和唐诗之路进行书画、刻印创作,展出作品80余件。作品中,有童中焘《王维辋川诗意图》、卓鹤君《遥见石梁横》、徐家昌《鹤归高树静》等山水写意,有王冬龄《寒山诗草书》、骆恒光《钱起送僧归日本》、鲍贤伦《张志和·渔父歌》、月真《寒山诗》等书法作品,还有余正《唐诗印诵》等篆刻创作。作品古今呼应,通过笔墨浓淡抒写了诗性情怀。
▲释月真,《寒山诗》,31×166cm×4,纸本,2022
在“远上寒山”第二板块承接“一径到此”叙事,在“诗心自在”的氛围中呈现“诗画”“山水”“佛道”“名人”四大主题,在虚拟世界搭建中日艺术家讨论与交流场域,以增强现实的新时代技术在虚拟现实世界同步再现,该板块特邀中日12位艺术家进行一对一对话交流。卓鹤君与斋藤典彦两位山水大家围绕诗词与山水绘画间的关系、围绕中日艺术创作在“唐诗之路”上的共通点展开对话,畅谈“胸中有丘壑”的艺术真谛;日本静冈元老级书法家樱井流翠与中国著名书法艺术家王冬龄展开艺术对话,两位先生越山海丘壑,以书为径,写尽天地诗性沧桑,友谊诗孕天长。
▲高世强,《山水:拂晓》,尺寸可变,单屏影像
在第三板块“山海远渡”呈现了将诗心精神凝结在“山水文化”之间。这一板块采用“散点透视”方式,通过对中日青年艺术家诗性、山水相关作品的并置、唐诗之路上中日往来、互通的历史遗存,勾勒出中日文化交流渊源。山水,是中日两国文化相融的“山海”,以“渡”为文化传播的隐喻,从此岸到彼岸,从浙江到静冈,从中国到日本,渡过的不仅是悠久历史,更是渡入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板块中展出了中国明末清初高僧费隐通容的《春秋五十仍寿图》、日本室町时代禅师一休宗纯的《窗收梯叶众书滋,钵拾松花午爨香》两幅书法原作,均为首次对外展出。一休宗纯就是大家熟悉的“聪明的一休”原型。
▲左《窗收梯叶众书滋,钵拾松花午爨香》一休宗纯 50cmX150cm 纸本 明初
▲右《春秋五十仍寿图》费隐通容30cmX167cm 纸本 明末清初
从2020年起以“文化赋能”为理念,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联动中国美术学院启动了行走“唐诗之路”计划,中国美院师生、浙江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老中青三代一同重返唐诗之路。第一届“唐诗之路艺术展”以“文史研究+文艺创作”全新跨界合作模式展现浙东路上的自然美景、人文盛况、生产生活等;第二届诗路展则将范围从浙东唐诗之路向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延伸。作为第三届唐诗之路艺术展,特展立足诗路文化IP,持续推动“文化赋能”,升级文史研究和文艺创作跨界合作。
据悉,本次展期至11月26日。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