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亮 摄于上图东馆
关于读书的方法论,历来各有说法,实际上因人而异,只能择其大端,难以形成笃论。比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当初二三言明了者,因后人种种附会意反有所晦塞,至今仍存不同解读。先看原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话的焦点或曰产生歧义之处,便是“不求甚解”四字,因为“好读书”对于读书人而言不抱疑义。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指一种专注的状态,想必许多人也有此体会,惟“不求甚解”容易产生认知的偏差。有人把它解读为领会读书要旨,不必抠字斟句穷究其理的意思。南宋大儒陆九渊似乎也同意此说法:“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诸葛孔明好像也是此说的践行者,其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同读书时,他们三人务求精熟浃备,独诸葛亮“观其大略”即止。然我们从历史文本中,更多发现的还是渔洋山人(清神韵诗派创始人王士禛,世称王渔洋)那样的苦读派。他官至刑部尚书,一般人求见不易,但经人指点知其每月初一、十五和二十五日必于慈仁寺书摊淘书的嗜好,一试果然应验。王渔洋是怎么读书的呢?其每读一书,必深究其得失、版本、真伪、字句、作者、源流诸要素,还要加以批注和评语。积数十年之功,竟有五六百部之多。故于未老之年,即生生把一双眼睛看坏。很显然,他也不会同意读书“不求甚解”的。
还有古人把买书、求书或访书中的甘苦,称为“八道六难”,具体不作细述,其中一难即指向人求书。何谓“求书”?就是借书回家手抄,宋人《春渚纪闻》有言“古人借书,必先以酒醴通殷勤,借书皆用之耳”,以借还互为探访,以酒醴作为手信,生生把借书这件琐事,搞出风雅的眉目来。倘须限时归还,则借书人必争分夺秒、挑灯夜“抄”以不误还期。试想,面对得之不易字字照录的抄本,能不发愤苦读吗?这样的寒门学子,也断然不会认同“不求甚解”的。于是,便出现了“铁锥刺股”、“凿壁偷光”、“悬梁结发”、“囊萤夜读”这般励志的事主。特别是清乾嘉学派那批矻矻治学、详考甄辨以至目力昏沉的训诂考据大师们,都属“好读书”且务求“甚解”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目下对于“不求甚解”的解读可能跑偏了原意。陶渊明所指在于体悟文章的精义而非咬文嚼字。这个“求”字应作“寻求”解而非“要求”解,即不以“甚解”作为“好读书”的目的。五柳先生也不屑以功利为目的而“好读书”,所以才能享受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真趣。这么说当然无可厚非,而且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不失为一种既增长知识又能自娱自乐的闲读方式。他们不必像学者专家那样,为了做学问而十分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及无征不信式的辨析技能,而纯把读书当作一种闲暇时的消遣。前几日我途经一书吧,进去转了转,见不少人在书架下晃悠,这也翻翻那也翻翻,很难专注于某一本,以为恰好勾勒出当今些许的读书生态。毕竟,对于早已走出校园且一身背负的成年人而言,即便想深入读它几本书,也很难静得下心来,更无力承担高昂的时间成本。
大多数的读书,处于基础阅读、凭兴趣浏览和互联网式速食的状态,只有极少数的阅读,才能进入系统阅读、主题阅读和深入阅读的层面。以治学论,学有所专、思而能精、知且入深为学人上乘之境。元李冶曰“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清朱彝尊认为“世安有过目一字不遗者耶?”看来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之类的话不足采信,好记性总是不如烂笔头。这就不能不讲究读书的方法,所以清人搞了很多种强记之法,无非札录、分类、复诵、背诵、连诵直至滚瓜烂熟。倘无间寒暑,坚持个三五载,倒也可能腹笥自富。
不过这样的阅读,固然令人起敬,却不能以此涵盖所有的阅读。于今而言,对于泛泛而读、粗略而读,甚至仅是“书皮报题”随手翻翻式的阅读,个人以为还是不能轻视。毕竟,人家不是以学术为业或以文化为生,在纷厖冗杂的社会生态中,能建立起这一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已属不易。而且阅读的方式也变得日新月异,电子信息储存技术的运用,开辟了更多的阅读途径。通过检索,使得读者很便捷地进入海量的无纸文字仓库,繁多的书籍样式更令人应接不暇。这或许指向了阅读的未来,但一书在手的质感和充实,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年人而言,尚属难以改变的习惯。倘非此,便难以体味阅读的自在。所谓“沙汀孤鹜般凝神观书”(胡适写钱锺书语),作为记忆中的阅读图像,似乎早已定格在大脑的皮层。
如此说来,世间大致有两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一为浏览式阅读,只求了知梗概大意,遇不解或滞碍处大可扫眼略之,未必求什么甚解。陆九渊读书诗云:“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二为精思熟读,更兼博询旁稽,以求爬罗剔抉,斑斑有据。同样是陆九渊,且在同一首诗中又云:“读书切记太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矛盾吗?不矛盾,可作“一体两面”解也!前者或能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获取无形收益、长期效应;后者则以学问的精进及某些专业领域剔肤见骨、探骊得珠为旨归。在我看来,此二者虽然读书程度不同,然于心得神会处,似皆能通达陶潜所言“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境。
作者:喻 军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