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创作于2014年的布面丙烯 《海上花》 系列作品之一。(展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将于12月23日登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天女散花:李磊艺术展”未展先热,以难得一见的呈现方式引发业内关注。与其说它是一个展览,不如说它是一出“视觉戏剧”。美术馆5000平方米的空间是舞台,各种绘画、雕塑、装置作品是舞美,穿梭于其中的观众是演员,最终呈现的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名为“天女散花”。
生命的存在,时空的转换,意识与物质的互文……这些带着哲学意味的话题都是艺术家想要借展览所探讨的。之所以选择东方传统佛学典故“天女散花”作为切入点,则是艺术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面对人类共通问题的一次尝试。
展览最终呈现如同一件作品,诠释生命本质
在“天女散花”的“剧本”中,故事被分为 《天问》 《天启》 《醉湖》《听蝉》 《海上花》 《佛不语》 等12个章节。上千条从展厅上空垂下的斑斓条幡构成了 《天问》,似乎贯通了天地;数十个有机玻璃盒子一字排开,里面分别装有彩色丝绸制成的抽象图案,这是 《天启》,盒子里装着的像是天地间的秘密;《醉湖》 是一系列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抽象油画,那些或直或弯的线条、大小不一的墨点有着自然流淌的肌理……
展览并没有为观众设立特定的观看路线。一段一段看,跳跃着看,从各个侧面看,怎么看都行,不管观众从哪个方向过来,都会有所触动,在心灵留下印迹。
身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李磊,同时也是中华艺术宫副馆长。在看过了太多的视觉艺术表达之后,他想找寻的,是艺术全新的可能。“视觉艺术本来是空间的艺术,每个具体的作品一目了然,但我想,它们能不能同时也具备时间的概念,成为一个艺术综合体。不仅予人视觉观感,也能调动起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身体感觉,营造出一种包裹式的艺术氛围。”就这样,他想到了“戏剧”———这似乎也是李磊的一种情结———30多年前,他在上海长江剧场观看的一出话剧,今天回想起来仍觉得有种特别的力量。
于是,李磊尝试着将最新的个展“排演”成一出戏剧,通过重新设置空间关系和情绪节奏来构建情感张力。这出戏剧名为“天女散花”,取材于东方传统佛学典故 《维摩经·观众生品》,讲的道理简单而根本:如果没有畏惧,色、声、香、味、触又怎么能干扰你呢? 故事和场景却很有戏剧性和画面感。此次展览中,李磊借题把生命中的各种故事、各种心情、各种思考集合到一个场景之中,以空间思考、空间表演、空间抒情和空间叙事的方式层层推进,充满了弥散的戏剧性,宛若天女散出的花瓣。最终,展览呈现出的像是一整件作品,让人超越现实丰富多彩的感官享受,读出生命本质。
传统文化资源与生命直观体验相融,聚合艺术灵感
从事艺术创作近30年,李磊的作品其实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无论什么样的艺术表达,什么样的呈现方式,生命的直观体验与传统的文化资源总是他取之不竭的灵感。“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不仅仅要融入世界,更要提出独特且值得尊重的表现方法和思想观念。”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该往哪走,李磊格外清醒。
很多人说李磊的作品不全是江南才子式的清雅灵巧,竟还有些稚憨、朴茂、倔强。这或许与他深刻的个人记忆以及成长感受有关。李磊是远离故乡奔赴大西北建设的上海人后代,出生没多久就随父母一同到了青海甘肃交界处的海石湾。作为医生的母亲,常带他到野外采集草药,辨识每一种植物的根、茎、花、籽的特征及其用途。那些年年生长、随着气候变化而变化的草木野花,让他领略到自然秀丽、纤细而柔韧的一面,也成为他艺术创作最初的感性感知的基础。孕育过马家窑文化的那块土地,出土过大量彩陶和器皿,那些与生命有关联的远古文化符号,铭刻在他脑海里,成为他日后想象和创作的基础。
李磊坦言欣赏汉简的气质、晋字的气质、宋画的气质。在他看来,中国艺术要得到世界的尊重首先要有这种气质。因而,他对自己的艺术一直有三个要求,“一是气韵沉雄、二是温润敦厚、三是艳而不妖。这是视觉与心理的基本把握”。从他的作品中,人们不难嗅到一种特有的格调。作品名称中的“子夜听蝉”“佛不语”都是一种来自东方深处的诗性或禅意;抽象画既有直觉与情景融合的所谓“思与境偕”,也有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艺术意境,当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艺术家似乎总在以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抒写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