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这件事情在我们身上发生了。”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感慨。就在不久前,她凭借沪剧《敦煌女儿》中的“樊锦诗”一角获得了文华表演奖。如今,这部舞台作品走向大银幕,以电影的方式还原樊锦诗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5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几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由上海沪剧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滕俊杰执导的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10月6日在上海大光明影院举办首映礼,电影原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也发来祝贺视频。
沪剧为本,电影为用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舞台剧为蓝本进行创作拍摄,该片用沪剧独特的艺术形式呈现新时代“莫高精神”,动人的故事、经典的唱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敦煌是中国的文化家谱,《敦煌女儿》是上海精神的一种缩影。”在导演滕俊杰看来,这是一部饱含着主创真诚的作品。“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剧组跨越几千公里前往戈壁沙漠,是信仰支撑着我们。”
电影中,不少镜头为敦煌洞窟的实景拍摄。为了不对文物造成伤害,剧组提前演练好拍摄流程,将人员削减至最少,连续几晚在专业指导下对洞窟进行保护性拍摄。”滕俊杰认为,这些珍贵镜头能让观众深切体会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敦煌艺术穿越古今、治愈人心的力量。
在《敦煌女儿》之间,滕俊杰拍摄过包括《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在内的多部戏曲电影,此番和沪剧牵手,他表示遵循“沪剧为本,电影为用”的原则。“沪剧现实主义的风格题材给了写实电影一个很好的视角,跟以往的戏剧电影相比,这次全现实的拍摄接近类型片的风格,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的音乐剧的电影。”他表示。
随着电影《敦煌女儿》首映礼的举行,片方发布了一组海报。主海报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锦诗手持手电,照亮一尊令人震撼的敦煌佛像,这正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禅定佛。海报中的禅定佛恬静安详,微笑中洋溢着禅定的喜悦,展现出一种超然美妙的境界。
“莫高精神”激励创作
从2011年至2020年,茅善玉曾九次带领主创团队到敦煌深入生活,感受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在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之下,舞台剧《敦煌女儿》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敦煌、武汉等地共演出80多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回想起电影拍摄的过程,茅善玉依旧历历在目,榜样的力量是她克服种种困难的最大动力。她还记得电影中一幕,她需要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上五层楼高的“蜈蚣梯”,那一刻她心跳不已,但脑海中闪过的樊院长的身影让她鼓足了勇气。“十年间,我们遇到过许多挫折,但一想到敦煌研究院前辈们的付出,便觉得都算不了什么。”
“莫高精神”同样鼓舞着沪剧人不断创新,坚持把沪剧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茅善玉说:“在新时代,如果不向前走,剧种原有的优势很快就会失去,所以要在传承艺术本体、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用浓浓的沪剧味道去塑造和呈现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内涵的好戏,与时代同行才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据悉,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将于年内上映。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