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轻时尚的方式演绎美声作品,让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成为近期口碑最佳的综艺节目之一,豆瓣评分9.1、网络播放量已超过5.8亿。在音乐剧、歌剧长期被认为是“小众冷门”艺术的环境下,这档综艺节目是如何“破圈”走红的呢?
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坐镇节目“出品人”的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他表示,综艺节目本身轻松的形式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推广有所帮助;而不同行当专业人才之间的碰撞交流激发出炫目的火花,也能为行业发展积蓄能量。
高雅艺术“破圈”提供机遇
“《声入人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档,为歌剧和音乐剧年轻演员提供展示才艺舞台的综艺节目。节目引导观众了解,歌剧美声不是只要美好的声音。声音只在其中占了一部分,美声是美好的歌唱。”廖昌永这样告诉记者,“歌剧演员,大家以前认为大多是‘美胖子’。节目播出之后,观众发现,原来唱歌剧的人可以这么帅这么时尚!”
“播出后首期收视和豆瓣评分高得出乎意料,古典音乐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高冷。” 音乐学者陶辛认为,“歌剧、音乐剧都是以人声演唱为最重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但对人声之美的认识和鉴赏力,是进入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前提。中国观众过去听到中国演员唱美声,基本是在电视晚会。综艺节目提供了一个再认识的机会,能让更多人建立和提升在美声领域的审美能力。”
此外,参与节目的36名选手都毕业于国内外一流的专业艺术院校,英俊面孔、挺拔身材只是“入门”标准,舞台实战经验和表演的感染力,能否带观众“一秒入戏”才是关键。“节目好看是因为,台前幕后都是专业音乐人在一起打造作品。”业内知名音乐剧制作人表示。
幕后故事提供关怀的温度
在凭借高“颜值”、高“声值”吸引观众注意后,节目深入探析的音乐剧、歌剧从业者现状,也让不少观众为之触动。
美声在国内长期以来都“曲高和寡”。有选手在节目中感慨,美声专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歌剧院内台上台下都是“自己人”。更有国内顶尖的音乐剧演员透露,由于市场“小众”,一度月薪只有八百,仅靠对舞台的热爱难以为继。“音乐剧演员的生存状态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年轻艺术家都挺努力的,而且不是那么容易的。”廖昌永表示。
年轻歌唱者最缺的不是努力劲头,而是实操经验。节目中期为此增加了不少重唱环节,让此前几位“零公演”经历的选手走到了台前,有机会唱出心声。“对于演出行业而言,艺术家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技艺的磨练,也需要舞台和观众的熟悉认可。相对而言,学习歌剧音乐剧的青年歌手在大众媒体的曝光机会比较少。《声入人心》节目的开设,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陶辛说。
年轻艺术家在节目中相互砥砺、携手而行的成长感动了不少观众。廖昌永也以丰富的艺术经验,引导已经入行的演员选择适合自身嗓音条件的曲目:“我们在年轻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我希望年轻歌唱家们不止能辉煌一时,更希望他们能唱得长久,唱到80岁、90岁。这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好的发声技术。”
坚持专业操守,是艺术
在对“首席”之位的角逐中,一些热门选手独唱、重唱的高难度唱段让节目几度增设“复议”环节,更有观众惊呼“神仙打架”。演唱水准难分轩轾,粉丝们却已经坐不住了。在对评判标准的热议中,廖昌永几度也置身舆论的中心。
既要普及给观众专业的音乐知识,还要给年轻的歌唱演员专业的建议,综艺节目制作中更难免以戏剧性效果增加话题,“出品人”不好当,但廖昌永表示,“对艺术负责、对年轻人负责的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廖昌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位美国教师到学校来组织大师班。周小燕老师坚决不让我唱威尔第的《命运之力》,因为我的嗓子驾驭不了、不适合唱这样的作品。当时我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什么歌都可以唱。结果唱完之后,这位美国老师让我当着全系师生的面,保证以后再不唱这样的作品。”曾经丢人、屈辱的情绪,如今都化为对老师的感谢。“他很直接、不留情面,但其实对我们事业的长久发展是有好处的。”
“(请教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年龄小,而是在配合上有疏漏,希望他们多磨合。”上周网友戏称“云家四子”的四重唱组合不敌蔡程昱三重唱组合后,部分观众产生争议,廖昌永回应或因节目时长有限,剪辑无法呈现完整点评而产生误会。对节目呈现效果来说,年轻有一定优势;但“首席”的最终标准,取决于艺术质量和艺术水准、作品完成度以及声音技术。“如果因为年轻就给首席,对成熟的艺术家来说不公平”。
廖昌永反复强调公平,也并非与网友“斗气”。他回忆,“小的时候参加比赛,最恨的就是不公平。所以我参加大大小小的国际比赛、声乐比赛,包括这次节目制作,都绝不可能因为选手的师门关系给高分。”他同时澄清与蔡程昱并无网络谣传的师承关系,蔡程昱师从著名歌唱家王凯蔚。
“作为一个职业音乐人,不能为了讨好粉丝牺牲内心的追求。粉丝有时候是不客观的,‘护犊子’的言论对自己的偶像来说是捧杀。屏蔽批评的声音,对艺术家的成长极其不利。最终粉丝会找到新的偶像,而对被抛弃的艺术家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廖昌永在呼吁观众对年轻音乐人的成长保持理性的同时,也欢迎多元见解。“清代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音乐也要随时代发展,其他流行音乐行业出身的评委对当代音乐创作、音乐人才挖掘等方面都有不同见解。引入一些非专业视角,立体呈现对古典音乐、歌剧的理解,对节目推广、演员培养和艺术普及也是有好处的。”
作者:吴钰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