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持续开启“热浪模式”。高温炙烤下,各大医院的门急诊也跟着“热”了起来。
医学专家提醒,炎炎夏日,“一老一小”要加强防护,尤其要警惕“高温病”发病的滞后性,预计高温持续一段时间后,与之相关的就诊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高血压患者需警惕血压波动,青壮年别“玩命运动”
高温天气对体弱的老年人影响尤为明显。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毅告诉记者,近期,病人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除了疫情期间积压的就诊需求,还与高温等有关。
“目前来我们科室就诊的患者以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这四类疾病为主。”张毅介绍,夏日气温较高,人体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因此夏季是高血压患者药物调整比较集中的季节。
医生提醒,夏季血压变动不可一概而论,是否需要调整用药,不能凭个人感觉,减药剂量一定要由专科医生指导实施,否则可能引发血压反跳甚至产生心梗、脑梗、脑溢血等严重后果。
高温来袭,需要加强防护意识的并非只有老年群体,“热浪”也击倒了不少青壮年。“这段时间,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明显增多。甚至在一天晚上,同一个球场接连送来两名心梗患者,年龄在30岁上下,非常年轻。”张毅提醒,炎炎夏日要适度运动,控制强度和节奏,察觉到不适就要停止,“玩命运动”真的会要命。
就医“暑期档”将开启,医院在服务供给上“做加法”
“恢复期要避免激烈或突然活动,注意均衡膳食,保证营养摄入。”晚上8点,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专科门诊依旧灯火通明,小田手上的石膏被顺利拆除了,仔细听完医嘱,一家人这才安心走出诊室。
入夏后,申城的儿科医院正逐步开启“暑期档”。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口腔科、骨科、普内科等热门科室通过“午间门诊”“夜门诊”“双休日门诊”等延时服务,满足患儿及家长的个性化就医需求。
“骨科每周一到周五都有夜门诊,主要提供患儿骨折石膏固定后复查及外伤清创换药服务,并指导开展患儿骨折后期的康复。”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赵利华介绍,4月底以来,骨科团队每晚都会服务15-20名患儿,“只要预约到当天的门诊,不论多晚,我们都会为患儿提供诊疗服务。”
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了解到,目前医院日均门诊量约3000人次,总量虽没有明显上升,但眼科、皮肤科、五官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科室明显“热”了起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主任沈国妹告诉记者,院方正计划推出暑期夜门诊,为家长提供更便捷的就诊服务。
沈国妹还特别提到一点,就诊数据显示,近来,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交叉感染的情况明显下降。“这与儿童及家长注重个人防护有关,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不聚集,交叉感染明显少了。”她也呼吁大众坚持保持这些良好的健康习惯,为自己穿牢“防护衣”。
梅雨季当心胃肠道疾病,就诊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7月1日,上海正式出梅。出梅后,本市多午后雷阵雨天气,未来一周极端最高气温将达35℃-36℃。潮湿闷热的天气里,食物储存不当就容易变质,很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近期,医院的消化感染门诊里,上腹胀、消化不良的患者也多了不少。
医生提醒,严重的消化不良会造成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由此增加肠源性感染风险,导致发热等病症。出梅之后就是盛夏,广大市民尤其要警惕食源性胃肠道感染,要关注食品安全,要明白冰箱不是“保险箱”,冰箱里的细菌也会污染食物,要尽量选择新鲜食物,避免隔夜餐食。
此外,夏季也是儿童手足口病的高发季。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主任张婷说,只要个人防护做得好,手足口病发病就会少,建议家长不要存侥幸心理,该打的疫苗还是要打。
目前,上海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市民前往医院就诊时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等症状的,请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就诊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各医院也纷纷推出门诊就诊注意事项,市民可通过院方微信公众号,查询详细信息。
记者获悉,不少医院还推出人性化便民服务。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例,如果就诊患儿及家长没有72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可凭抗原阴性结果到门诊就诊。
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场所码”“数字哨兵”应用,请市民主动扫码,绷紧防疫之弦。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