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作为传统儒家思想重要的道德观念,主要被理解为道德责任。晚清以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异域思想理论的输入为中国传统责任观注入新的内涵。
责任作为现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何以可能?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顾红亮教授的《论责任》与《责任中国》两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他的运思路径。
《论责任》,这本被作者戏称为“小册子”的书,仍不失其思想的厚度。面对责任观的“古今、中西”之争,顾著在对“责任如何成为现代价值”的追问中指出,西方的自由意志理论和权利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传统责任观的内涵发生较大变化,责任由此成为一种现代价值。作者对责任焦虑症状呈现的考察充分彰显出其对“时代之思”的关切。“企业的社会责任”、《人类责任宪章》,甚至电视剧(《蜗 居》)、电 影(《手 机》《天下无贼》),都成为作者关注的视角。通过新的视域的进入,顾红亮教授具体阐释了“责任心的迷失”、“责任心的觉悟”以及“责任心的培育”。
在作者看来,“电影给出的解题思路带有隐喻性和启发性,但是缺乏学理”。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可以从价值和制度两个层面推进责任社会建设,提升社会生活的品质”。依顾红亮教授所见,当代中国的责任价值体系尚在建构之中,因此,如何建构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伦理是当下的问题所在。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伦理中,传统儒家的道德责任思想和忧患意识、现代新儒家的责任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甚至西方的责任思想,都可以视为构建中国责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从著述的角度言之,《论责任》提供了观念史研究新的范式。在昆廷·斯金纳看来,把观念史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经典作家的文本,这样的研究范式几乎抹杀了思想史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和其他因素,是不负责任的和非历史的。《论责任》突破了很多学人从“近现代中国哲学家的著作和论文”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从伦理教科书、修身教科书和新闻报刊、电影入手,由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实的、新颖的研究责任观念的视角。
作为《论责任》的姊妹篇,《责任中国》“侧重研究现代中国思想世界中责任话语的衍化”。按作者所言,《责任中国》的研究主题是“现代中国的责任思想或责任话语”,此项研究的理论成就或主旨是“责任自觉”。根据他的阐释,在中国现代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责任自觉”大致内涵四层含义:“第一指自觉的责任意识”、“第二指对责任观的理论自觉”、“第三指自觉地担负责任的实践”、“第四预示责任人格的理想状态”。除了“责任自觉”,该书将“责任思想”视为研究主题的第二个关键词。
在研究方法上,《责任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互参法”。鉴于责任观念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作者没有直接采用观念史的方法,而尝试用“中外互参”、“史哲互参”、“内外互参”、“二分(概念)互参”四种“互参”方法来展示现代中国责任思想的多重内涵。
就研究内容而言,《责任中国》创造性地以责任观念作为现代中国思想的前提,并指出这一视角理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在这一理论前提下,该书为我们呈现出中国现代责任观念的 “光谱”。从“责任类型”的考察入手,作者逐渐厘清了“权利与责任”、“自由意志与责任”、“体知与责任”的复杂关系。最后,作者引出“自由人格与责任人格的关系问题”作为该书的结尾,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如何在践履中成就责任主体或责任人格”的问题。
回归当下,“负责任的实践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体现了中国对世界负责任的心态,从“中国梦”到“世界梦”的生成之路,彰显出中国作为“责任大国”而体现出的“心怀天下”的强烈责任感。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理应对现实重大问题作出思考与回应。这两本书作为“应景”之作,定会引起学术界的热议。
作者:张杰克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