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闵行少年星”的发射,会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哪些探索?近十年,我国减碳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国庆前夕,闵行中学的高一新生,迎来一堂不一样的思政课。带着《“碳”循新生,共建未来》的主题,授课老师张文文和学生们展开“头脑风暴”,细细探究近十年来我国降碳减排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作为闵行区德育“第一课堂”主题教育的第一讲,昨天这堂面向闵行中学600多位高一新生的思政课,让这些刚刚迈入高中校门不久的青少年对思政课有了新体验——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通过师生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学会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今年8月4日,名为“闵行少年星(零碳小先锋)”的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搭载CZ-4B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颗承载着孩子们航天梦的卫星,在上海航天专业科研人员带领下,与太空进行“对话”,用专业设备给温室气体“拍照”,并开展面向未来的天地一体化应用场景创新尝试。
作为“闵行少年星(零碳小先锋)探地方案”提出者之一,闵行中学高二(6)班的戴昕妍,和高一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她参与这颗卫星方案设计的初心和体会。随后,张文文老师带着同学们用非常详实的数据,从清洁能源、森林面积、绿色信贷等内容展示了十年来我国减碳的变化,并一起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减碳工作取得的成就。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四个角度分组合作探究,思考我国减碳工作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原因,更深入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内涵。
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发表着自己的小组研究成果和个人感悟。有人用数据分析我国是如何平衡、协调经济发展与实现降碳减排之间的关系;有人感悟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义不容辞的大国责任;也有人倡导从我做起,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据闵行区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特级教师秦书珩介绍,类似的“大思政课”,是近年来闵行思政一体化研究的重点方向:“从小学到高中,哪怕是同一个主题,为不同学段学生设计的学习内容也是螺旋上升的。就比如这节课,探讨的既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又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从双碳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帮助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背后的良苦用心,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课后,闵行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恽敏霞有感而发:“16岁,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之一。对16岁的高一学子而言,他们将从懵懂少年,逐渐发展成更加理性,更富思考的青年人,站上人生和社会的舞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课,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结合课堂里的所学所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利用资源,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强国梦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恽敏霞表示,推出德育“第一课堂”项目,旨在为中小学校打造一个德育工作的显性阵地,以更具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结合学科德育、团队工作、主题活动等,为孩子们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闵行区教育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