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纽约时报》评选出的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也是各国政要和企业家的“座上宾”。他“洋气”十足,却坚守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国同行,情系教育,有着一颗不变的“中国心”。1918年,包玉刚在浙江宁波出生。时代的洪流涌动,投身航运业的他在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发展教育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更为子孙和世人留下了“勤俭建业,持恒健身”的精神。
适逢包玉刚百年诞辰之际,昨天下午,在其捐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内,他的家属、后代又为交大学子带来了一份“礼物”,以支持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求学、报国的少年志向。
身为“世界船王”,时刻不忘“中国心”
浙江是包玉刚的故乡,但他与上海这座城市同样有着不解之缘。13岁那年,父亲包兆龙送他到上海中兴学堂求学。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进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前身)学起了船舶。1937年辍学后,他“自作主张”从事银行业,后来到香港定居,白手起家创立了环球航运集团。
其实创业之初,包玉刚最头疼的就是缺乏资金,在朋友的协助下,他最后筹集了70多万美元,专程到英国买回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可是,这艘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虽然破旧,但他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取名叫“金安”。1955年,正式成立起来的环球航运集团将“金安号”以长期出租的方式,转租给日本的一家船舶公司。
有人评价,包玉刚的成功在于他的冒险精神和非凡魄力,但事实上,深受父亲的影响,包玉刚一生奉行的是“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的处事理念。在与大海“抗衡”的数十年间,他以精湛的业务素养、敏锐的国际视野、果敢的决策能力和锐意的创新意识,使华人成为世界航运界勇立潮头的佼佼者。1981年底,拥有210艘船只,总载重吨位超过2100万吨的包玉刚“海上王国”终于睥睨群雄。
尽管享有“世界船王”的美誉,包玉刚始终怀揣着一颗中国心。“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这句话他常常挂于嘴边。 1978年深秋,已经离开内地整整30年的包玉刚一回国,就迫切地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后的数十年中,他先后出资筹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英友好奖学金、浙江大学留学国外奖学金、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等项目,带动众多海内外华侨参与新中国建设。为了祖国的稳定与统一,他还亲自在中英间搭建桥梁,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帮助制定和实施《中英联合声明》,协助香港主权的移交工作。
没有上过大学,却一生心系教育
“我父亲从来没有上过大学,但他为人好学,曾经向最普通的保险员询问某个数字是怎么计算的,而且他十分牵挂祖国的教育事业。”在昨天的纪念仪式上,包玉刚长女包陪庆向在座听众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1年7月,包玉刚郑重地向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同志递交了一份信函,确认捐资1000万美元为上海交大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因为那时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单一,大多数校园百废待兴,而这一做法很好地解决了眼下的教育困境,并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的先河。可以说,这一项目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重要一笔,因为它向国内外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政府已经摒弃了办教育宁肯落后,也不接受国内外捐款的僵化思想。
“这是国内最早的智能图书馆之一,我们看到都觉得很稀奇,因为机器替代了人工。”30多年前的往事对包陪庆来说,仍历历在目,遗憾的是,当包兆龙图书馆正式开幕的时候,她的父亲已经不在了。
但正因这座图书馆,包氏家族与上海交大结下了深厚友谊。1992年,闵行新校区的包玉刚图书馆拔地而起。2016年,包氏家族又在闵行校区捐建了包玉刚健步道。这条全长四公里、环绕校园美景的健步道,无声地向师生们诠释和传递着“勤俭建业,持恒健身”的包玉刚精神。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表示,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建成不仅为交大师生提供了学习与研究场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两座图书馆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发展和教育史上的丰碑。“包玉刚先生的捐资创举源于他崇教爱国的一腔热情。而上海交大率先接受其海外巨额捐赠,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青年人的成长,一定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的仪式上,包氏家族再次向上海交大捐赠设立“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用以支持学生学以致用、深入社会,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包陪庆说,“父亲一生秉持‘勤俭建业,持恒健身’这个座右铭,严于律己,崇实重教,他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视,特别强调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个基金也承载着包玉刚对当今学子的殷殷期盼。
记者了解到,此次设立的基金旨在持续促进交大学子“知国情、明社情、长才干”,鼓励和资助在校同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先支持重点团队和选育团队,遴选支持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参与“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并遴选支持全国“三下乡”重点团队。而在上海交大,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已经被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整体规划,学校致力于完善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价值引领,其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更是学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必备环节。如今,每年学校会组织约800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9000名学子参与,近500位教师参与实践指导。各团队分赴全国各地、部分境外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作者:朱颖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