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62岁的老师,从踏上讲台开始从没有离开过课堂教学一线,她说,直到退休,她都要把“英语读报课” 开下去;这是一位“看不出年龄”的老师,从读博起她就一直在班导师的岗位上陪伴学生,她曾带着大家进行爱心公益接力,也“改造”过“妈宝男”……在青涩懵懂的学生时代,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正是那些可爱的老师点缀了校园的风景、治愈了年轻的心灵。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推出典型师生校友报道集《解密榜样》,用文字记录榜样的力量,用温暖传递温暖。
“学外语的学生,看不了原版小说是不行的”
在人人网风靡的时代,外语学院教授颜静兰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人人网“大v”——5000个好友、16万来访点击,其中大多是校内外的年轻学子。
作为一名人气英语老师,颜静兰一直在积极抵抗着很多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简单化、娱乐化、单词化的教学倾向。14年前,她在学校率先开设了一门公选课《21世纪英文报》,至今这门课都稳坐全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明星课程”头号交椅,还有很多校外人士和校友慕名而来。
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刚入学北大的时候,她靠的就是自学,但班里其他同学都是来自名校的“牛人”,英语尤其好。“我的语法不如他们,我就拼命读书、读报,所以我的阅读能力就比他们强。”颜静兰说,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敢于挑“难”的书读,当时她的案头就放着莎士比亚的原版诗歌,“读不懂就继续读”,正是在这些艰涩甚至枯燥的训练中,她获得了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和理解。
在她看来,从来没有差生,只有“潜能没有完全激发”的学生,而她对这些学生唯一的鼓励就是“多读书、多读报”,这也是她坚持开设读报课的原因。
把“妈宝男”改造成“男子汉”
当天的分享会上,生物工程学院教师谢静莉则向大家讲述了她和一代代学生的故事。从读博开始,她就兼任着另一个身份——班导师,因为在她的学生时代,就曾经遇到过许多好老师,由此也让她认识到“领路人”这个角色的重要性。
谢静莉提到,1992到1996年间她还是华理的学生。大一下学期,她得了一场严重的肝炎,在一家医院住了40天。“当时我瞒着父母没有说,我的班导师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距离医院很远,但她经常带着水果来看我,我非常感动。”
从华理毕业后,她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决定考研。“那时候,我特地回到学校来复习,有的题目不会做,我还去请教以前的老师答疑,当时他跟我说,如果考上的话要请他吃糖,后来我真的买了一大罐糖给他。”
这种无私付出、真诚相待的精神,现在她也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谢静莉说,她的班里有个男孩小吴今年刚硕士毕业,刚入学的时候,他是个典型的“妈宝男”——大一、大二两年,但凡学校里有点事,他的妈妈都会给老师打电话,父母习惯将小吴护在羽翼之下,却也让这个大小伙子变得过于胆怯而且没有主见。“我最后一次接他妈妈的电话就跟她说,难道孩子以后工作了还是由你代替他出面和领导打交道吗?”
后来,谢静莉鼓励小吴去竞选班干部,并且对着班里的同学说,“什么事都可以找小吴。”在小吴找工作的时候,她整整写了一页A4纸的建议。在她的引导和帮助下,小吴变成了一个有想法、有担当的男生。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解密榜样》的意义正在于,用一些身边人的真实故事,唤起更多华理人对梦想和善良的追求。
作者:朱颖婕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