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密苏里大学自1839年建校以来的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史密斯
近日,美国密苏里大学对该校自1839年建校以来的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史密斯授予了至上的荣誉:一个专属的自行车停车位。
据报道,包括布朗大学、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们都有“黄金”车位——许多车位上还写着“诺奖得主专属”。对于“黄金”车位的“黄金”价值,伯克利校方做了最精辟的解释: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来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对荣誉致敬。
致敬荣誉,道出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
科学研究是发现真理、揭示真相的崇高事业,广大科研工作者心甘情愿几十年如一日坐上“冷板凳”,完全是出于对科研工作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爱好,也许在常人眼里科研工作是“曲高和寡”、单调寂寞的“苦差事”,但在科研人员的心目中这是一项充满挑战而又刺激无数的有趣乐事。
而且,在学术科研领域,最令人尊重的是对科学探索的执着和投入,得到满意研究结果的科研劳动有价值,没有得到满意结果的劳动付出同样珍贵无比。所以,把诺贝尔奖视作荣誉,是对科研工作最深刻的理解,是对获奖者的祝贺,更是对科研劳动至高无上的敬意。
科学研究的世界博大而单纯。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获奖时还是滑铁卢大学的副教授,她从没有申请过正教授。一个副教授职称就够了,如此淡泊名利,唐娜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和纯粹。
而另一位同时获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热拉尔·穆鲁近日在北京大学与师生交流时说的最多的是“要有平常心”,“在我看来,得诺奖固然好,没得,就好好工作。只要你潜心研究,尽你最大努力,以你的研究造福世界,就很好了。”
还有,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获奖后推迟召开新闻发布会,照常去给本科生上宏观经济学课程,如此淡定,恰恰体现了一个学者内心的高洁和超脱。
这些科学家、学者们在获得诺贝尔奖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荣耀面前,依旧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自我工作职责,这就是学术大家的风范,科学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学术领域不是名利场,“重赏”压不出“高产”。各级部门和领导要按教育科学内在规律办事,在保障教育科研人员体面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在教育科研管理改革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扭转浮躁、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
第一,要改革科研项目管理的体制机制。纠正把国家科研项目视为名誉加经费的错误认识,扭转前期课题申报随意夸大预期成效,项目申报只注重申请人的头衔、资历,项目结题只是走过场,还有各种打招呼、拉关系等“乱象”,要把科研经费分配、使用放回到科学研究需要本身。
第二,要减少和控制政府人才基金项目。不要过早对人才分等级、设限和“贴标签”,防止人才“帽子”固化,政府部门不能简单地把人才“帽子”数量和科研单位的评价、经费投入挂钩,要改变用人单位看重“帽子”效应而不顾人才实际使用价值的错误导向,还有,不能让“南郭先生”混进人才队伍。
第三,科研项目评审、鉴定唯注重项目成果本身,科研成果评奖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科研项目成果评审、鉴定要看实际效果,不能由项目负责人自己写写说了算。倡导诺贝尔奖传达的对科学真理的认识和揭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年轻年长的价值观。一切凭业绩、贡献说话。把科学研究和物质名利脱离开来、和领导政绩脱离开来。
第四,坚决严惩各类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丑恶现象,对这类学术不端“零容忍”。学术不端违背学术道德和科研守则,不仅造成国家教育科研经费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国家科技经济发展,还让中国科研的国际信誉和声誉遭受重大破坏,同时也使国内广大遵纪守法、热爱科学的学者、科研工作者的利益遭到极大侵害,对这样的“害群之马”绝不应该姑息。
总之,要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求实、民主平等、敢于质疑、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创造安静、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各类人才都能够潜心于各自的职责和使命,最终拿出优异的成绩来回馈社会,这是国内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最大心声,也是中国教育科研迈向一流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高校智库管理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作者:樊秀娣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