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重阳,琴曲和鸣;昆曲如诗,豫园如画。10月18日,在如画的豫园古戏台,第五届豫上昆曲·重阳曲会在如诗的雅音中宛转开唱。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将携优秀中青年昆曲演员天籁接力,在大豫园片区串联起四张古戏台,打造传统与时尚兼容的多样城市文化空间,一同见证昆曲艺术的雅韵传薪。
昆曲曲会的传统从明、清沿袭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每逢中秋佳节,文人雅士、曲词名家、昆曲艺人以及四方百姓就会自发聚集到虎丘,吟咏比艺、演唱竞技,这一梨园盛事很快就形成传统,成为当时吴地最为“时尚”的文化生活。
时至今日,虽然万人齐唱的昆曲曲会早已成为历史,但文化的传承却历久弥新。如今,大豫园片区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更新着这一传统,连续多年举办的豫上昆曲系列曲会以“沉浸式美学体验”,呈现园林之美与昆曲之美的和谐雅趣,这不仅是大豫园片区打造东方生活美学场景的坚持和探索,更是一次次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点赞和致敬。
这次重阳曲会上,上海昆剧团计镇华、张铭荣、张洵澎、张静娴、岳美缇、梁谷音六位国宝级艺术家及优秀青年演员会以清唱和彩唱的形式演绎昆曲的经典剧目选段和唱段。昆曲代表性传承人梁谷音将和外孙女朱韵霓首次同台表演《双思凡》,完美再现这一唱段的最绝妙的特色“不完全镜像式表演”,两位演员在舞台上分别饰演色、空两个角色,“镜像式表演”是指两位演员身段对称相像,咬字行腔的速度也要完全一致;而“不完全”则要求两位演员在舞台换位走动中,配合默契,唱念做打相映成趣。
张铭荣为重阳曲会整理了《西游记》中的一折《借扇》,这折戏是由当年京剧武丑表演艺术家张春华亲身传授。为了实现武丑演员出演孙悟空猴戏的突破,张铭荣下了苦工反复打磨,一直进行着改良与创新,尤其是动作与技巧,让“猴戏”表演成为了他武丑技艺中的一绝。
“昆大班”老艺术家中年龄最小,被誉为“昆曲第一老生”的计镇华已经是耄耋老人,将在现场演绎《长生殿·弹词》一支。该折浓缩了整出《长生殿》的精华,当年北京梨园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说法,其中的“不提防”说的就是《弹词》开篇的第一句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可见这支曲子的流行程度。
旧时,文人园中就有顾曲、度曲、拍曲的功能,两度主持修复豫园的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痴迷昆曲,他曾说过,“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豫园古戏台落成后,“以园为家,以曲托命”的陈从周特别邀请昆曲大师俞振飞,为古戏台手书对联一阕“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座古戏台的第一场演出就是俞老写的《太白醉写》,那也是俞老最后一次彩唱李太白。还是在同一座古戏台上,俞振飞的亲传弟子岳美缇将携手弟子,以一出《墙头马上·我春城遍走》演绎昆曲艺术的代代相传。
当豫园与昆曲美美相映,当400年古典园林与220年昆曲曲会在大豫园重现,这不仅是一场优秀传统艺术的精彩展演,更是一次昆曲文化与当代时尚的碰撞,一次复兴东方生活美学的探索。
大豫园片区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推动者,在未来的计划表上,大豫园片区将融合时代与年轻人的审美观,串联起豫园古戏台、空中戏阁海上梨园、方浜中路玄扈台、城隍庙老戏台(现已不存)四张戏台,打造多样化的文化空间,策划、落地样态丰富的戏曲主题文化活动,在大上海展示更多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交流互鉴,助推昆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王筱丽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