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期望能有一部影片,为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完整地翻译成中文的革命家、教育家、翻译家陈望道先生在银幕上立传,既能永久铭记,又供后人学习传承。因此,当我看到由上海电影集团、山东科文集团、义乌交旅集团联合出品,侯咏导演、刘烨主演的电影《望道》时,忍不住为影片、为创作者叫好。
作为一部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影片,没有真实便没有历史,更何言为历史人物影像立传。《望道》一开始,著名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侯咏便与摄影师、美术师强强联合,真实还原和营造了上世纪五四运动后上海的民生疾苦、社会混乱的历史氛围。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五四运动总司令”与李大钊商议后,来沪寻找翻译家费煌堂,谁知费已留下“家国无望”遗言远行。而陈独秀此行的三件大事之一,便是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翻译出作为理论遵循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吾辈觉醒,精神所在。我们必须马上翻译,广泛传播。”
这一幕,寥寥数笔,言简意赅,便把历史潮流、时代使命、任务紧迫形象地全盘托出。正是在这样的关头,刘烨饰的陈望道呼之欲出,向莘莘学子字字铿锵道:陈望道是我自己新起的名字(注:他原名参一,又名融,故其母叫他“融儿”),“顾名思义,就是追望大道。”“什么是道,对每一个青年来说都至关重要。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当今中国正需要探寻一条改变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现在,我们每个青年都肩负着这一使命,我陈望道愿意与你们一起,追望这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大道。”
这番肺腑之言,点明了陈望道的理想信仰,也道明了影片的宗旨。道,即真理,即信仰,它既是理论指南,又是行动准则和遵循之路。紧接着,陈望道与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四大金刚”支持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施存统、蔡慕晖、宣中华等进步学生演出话剧《非孝》、创办刊物,陈望道接受了陈独秀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陈望道回家乡义乌分水塘村夜以继日20天完成译稿,陈望道深入印刷厂结识革命工人杨阿龙成功印出首版《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为工人夜校讲课,结缘蔡慕晖,陈望道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怒斥叛徒戴季陶,陈望道自1952年起任复旦大学校长……这一系列情节风云变幻,环环相扣,把一个活跃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中的决定着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人格魅力和智慧胆略,描述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当然,《望道》作为一部艺术品的传记影片,不可能没有过目难忘的生动细节、历史及活跃其间的历史人物。《望道》正是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细节刻画,连缀成一串串精美的珍珠,从而具有了较高的审美品味。且说那个广为传颂的“真理的味道很甜”的故事,被饰陈望道的刘烨以炉火纯青的演技演绎得让人永驻心间——饰陈母的奚美娟以丝丝入扣的娴熟演技,慈爱地望着聚精会神地翻译的儿子,眼望译著,右手执笔,左手却把慈母送来的粽子误蘸了墨汁,吃得满嘴乌黑,轻声问了声:“哎哟,融儿,你蘸了啥东西吃啊?”陈望道头也不抬,答:“糖。”陈母再问:“甜吗?”陈望道再答:“甜,很甜!”两位演员的表演,令人叫绝!又如,陈望道怒斥戴季陶一场戏,戴威胁陈说:“《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是个大祸害,陈望道这个名字一直在他们的黑名单上!你要好自为之啊!”陈针锋相对,一笑答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彼之砒霜,我之甘饴。我一生以翻译《共产党宣言》为荣!”再如,陈望道在工人夜校讲课后随机应变,巧扮婚礼,为蔡慕晖剪发,分别前漫步小道——请注意,这小道亦为意象,直接通往与俩人心心相印的真理大道。惟其如此,蔡赠陈一本书,为自己亲手抄写的陈的力著《修辞学发凡》,并提示陈注目第19页,而那页中,正夹着定情之物——精心用自己的头发编成的小辫子!这是多么感人至深的精彩细节啊!此外,如1944年陈望道在重庆复旦大学重建新闻馆,拒收1927年革命低潮在《中央日报》发过“退党声明”的有过变节行为的施存统送来捐款的细节,陈望道病危,为求盘尼西林药,蔡慕晖找戴季陶因拒为之翻译皖南事变造谣文件未成,后由周(恩来)公馆派人(恰为已牺牲的杨阿龙之子杨逢林)送至的一波三折的细节……举不胜举。如果说,真实的历史氛围和历史人物及其事件,构建了《望道》这部电影的骨架;那么,这些感人的艺术细节则充实了这部影片的血肉。
其实,电影《望道》不仅讴歌了坚守理想信仰、坚定文化自信,追望“为救国救民的真理”的大道;而且也昭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重大革命题材影视艺术创作的成功之道——这便是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学习革命历史,感悟革命历史,继承发扬中国电影创作的优秀传统,从历史与生活的实际出发,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而不能用西方理论所倡导的类型片去进行创新,更不能把新时代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成功创作概括成“新主流大片是类型片创新取得的成果”。须知,我们当然可以学习借鉴从西方创作实践中抽象总结出来的类型片理论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有用的东西,但万万不可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望道》昭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正道,值得推广。
作者:仲呈祥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