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十一)
我在搜集孙犁研究资料时,注意到孙犁在悼念茅盾的文章里的一句话:“我和茅盾同志并不熟识,只听过他的一次报告。”不爱参加社会活动的孙犁,听过茅盾的哪次报告呢?找旧书溯源,原来是在1949年7月,孙犁作为平津代表团第一团代表来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聆听了茅盾的报告。在这次开国大典前就召开的全国文艺界大团结、大会师的重要会议上,茅盾向代表们报告十年来国统区革命文艺的发展。
茅盾以文学家称名于世。他的小说《腐蚀》《子夜》《春蚕》《林家铺子》有广大的读者。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茅盾(沈雁冰)曾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运动,在回忆录里,就有一章标题是“文艺与政治的交错”。特别是在新文学的编辑出版、创作推动上,居功至伟!晚年病重时,他“自知病将不起”,请求中央恢复他的党籍,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从1921年算起。这表明:他在党产生的同一年就是党员了。病重时,他还留下遗书,将他的稿费25万元作为奖励长篇小说的基金。他逝世后,许多悼念文章都以“巨星陨落”为标题。
茅盾是大手笔,擅长浓墨重彩地描绘广阔复杂的生活场面,不屑于经营雕虫小技,刺绣诗文。他的《茅盾散文速写集》就传达出个中消息。我在学习他的散文时,特别注意他的艺术感受力和捕捉形象特点的高超能力。
《白杨礼赞》曾收入课本,进入国民教育,读者都很熟悉。这篇速写,是他在抗战时赴西北途中所见。一个在江南生活的人乍到土瘠民贫的大西北,猛然看见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一定造成新鲜的视觉冲击。请看他如何写: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桠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树的形状、颜色,“片片向上”的叶子,读者随着茅盾的笔,逐渐看到一幅速写画在眼前展开,这位文坛大师手下的风景画,从此就印在你的脑海里。但是,茅盾不是把自己的速写停留在自然主义的风景上,他从大西北的白杨树看到了人文: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速写结尾,茅盾赋予白杨树一种人文内涵,从西北常见的树木,看见了中华民族挺立不倒、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在延安鲁艺讲课期间,茅盾还写了几篇散文速写。作为一位大作家,他注意随时随地积累素材,捕捉形象。西北的风光、延安窑洞的生活,是他以前没见过的,处处都充满新鲜感。有一篇《马达的故事》,以友好的口吻和笔触描写版画家马达。他记马达在延安的土窑洞里,以土方切割土沙发、土台阶,还以简单的材料制作提琴,通过马达在艰苦环境里的生活情趣,以人物行动呈现文艺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篇散文,有几处以“用轩动眉毛来代替笑”,抓住马达特有的习惯表情,细致入微,是用工笔。整篇作品的气氛,是乐呵呵地跟马达开玩笑,看似不用力,大手笔的腕力却体现在入木三分的线条。
马达是鲁迅的崇拜者,是早期左翼文艺运动的参加者。在延安鲁艺,他是美术系教师,孙犁在文学系。1949年后,马达担任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孙犁是作家协会副主席,二人熟悉且有感情。孙犁在上世纪70年代末写人的散文中,第一篇就是回忆马达。版画家力群和马达在上海时就是同道,也写了一篇纪念马达的长篇散文。鲁迅逝世的那一天,他们在大陆新村鲁迅的寓所相遇,是力群告诉马达噩耗的。马达事先并不知情,手里还拿着一卷他的新作品,想请鲁迅指点。
在天津郊区下放时,市里有人去看望马达,他问起孙犁,说:“我就和他能谈得来。”这些年轻时在延安鲁艺寻梦的老前辈,人到暮年还在心里互相惦记。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