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在猛犸象牙上刻出传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唐寅的《步溪图》、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连日来,亮相汾阳路79号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芳华——杨雪芳莫金荣艺术作品展”令很多观众惊叹称绝。这些作品均由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雪芳与其弟子莫金荣合作。
近日,这个展览的开幕式姗姗来迟。说它“迟到”,一来,是因年前的疫情而不得不延迟举办开幕式,二来,则是因为展览的主角杨雪芳18岁时就以一手烙画绝技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的主题创作,被南阳市烙画厂的厂史里称为“大师”,而后,又成为常州“延陵派”象牙浅刻的开创者,时光荏苒,直到如今80多岁了,才第一次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
牙刻大家杨雪芳
前来捧场的众多业内名家,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海派艺术名家陈家泠、杨正新、蔡天雄、丁筱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端玉、周百均、萧剑波等等,证明了这个展览的分量。
展览之名“芳华”,其实是寓意虽然杨雪芳生理年龄已过八旬,但艺术激情仍像年轻人一样喷薄而出。杨正新看了杨雪芳的作品后感慨地说,他的开幕式办晚了,他四五十岁时就应该办这个展了。
前来观展的杨正新
艺术耕耘从未“迟到”,曾涉足多重领域,且一直保持“领先”和“超前”
杨雪芳出生于常州,偶然的机缘,让他关注到晚清常州名家、雕刻大师张楫如,以刀作笔,让中国书画呈现出不同的境界,杨雪芳沉醉不已。自幼酷爱书画的杨雪芳,也师从齐白石弟子冯占元,通过先辈之传,得以进入中国书画宽广博大的场域。
在艺术领域耕耘多年,杨雪芳可以说踏着每一次时代大浪而行,不但从未“迟到”,还一直保持着“领先”和“超前”。
1950年代,杨雪芳来到河南南阳市烙画厂,开始了中原大地上刀笔共舞的生涯。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火烧热的烙铁在纸、竹、木等材质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不仅能表现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杨雪芳作为南阳烙画第三代传人中最年轻的一位,进入南阳市烙画厂的主创小组,数月艰苦奋战,终于完成高3.5米、长5米的大型烙画屏风《黄河在前进》,并在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永久展示收藏。一年后,杨雪芳进京与画家张绍文合作烙画四屏《人牲两旺》,再次展陈于人民大会堂。由此,南阳烙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87年在新加坡展览时,被誉为“世界艺林一绝”,2021年南阳烙画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橘颂图,木板烙画
1960年代,杨雪芳调回家乡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因景仰清末常州雕刻大家张楫如、扬州象牙雕刻大师于硕,他的刀笔所向从厚实的竹木转向了更为温润的牙材,开启了象牙浅刻的研究和创作。
象牙浅刻,亦称牙刻,其线条细腻流畅,刀痕更显韵律,自古以来受到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以及平民百姓的青睐,被视为神圣吉祥之物。
常州象牙浅刻艺术源远流长,数百年来名家辈出,杨雪芳作为新一代牙刻艺术家,又有着良好的书画创作和收藏功底,他潜心思考如何能让常州象牙浅刻进一步登高望远。传统的牙刻常表现人物、花鸟画,但对于大型山水的色墨之韵呈现力较弱。经过深入研究,杨雪芳以叠层上色之法,辅以国画独特的颜料,将山峦叠嶂、草木茅舍、人物轻舟等晕染花青、石绿等不同色彩,从此刀笔相合,色墨交融。2014年开始,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添了“常州象牙浅刻”的名字。(注:国家为野生动物保护禁售象牙,常州象牙浅刻积极响应,以猛犸象牙全面替代传统使用的非洲象牙,传承千年的中国牙雕文化。)
杨雪芳还创办了常州武进工艺雕刻厂,培养出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使得常州象牙浅刻艺术流派“延陵派”声名鹤起,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并列为当今中国象牙雕刻三大流派。
常州象牙浅刻当时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杨雪芳身为厂长,全力以赴推动常州象牙浅刻走向世界。有一次为了赶出口货运日期,楞是三天三夜没合眼,不但自己画,自己刻,还要帮其他工艺师修改作品,把好质量关。
舣舟亭,猛犸象牙浅刻
八旬高龄以牙刻《八十七神仙卷》再攀高峰,艺术之树的常青非一日之功
在此次展览中,一系列猛犸象牙浅刻作品最是看得人大开眼界。这是杨雪芳年近八旬再次出发所创作的。他坦言“年纪越大,越有紧迫感”。终于在别人安享晚年的时候,他却重新扎入创作天地,而且一出手就是重头作品。
此次展览中的《步溪图》《千字文》和《八十七神仙卷》等,均以中国书画前贤们的千古名作为蓝本。杨雪芳却将中国书画的笔墨精髓,完全转化为刻刀的艺术语言,体现出刀法在猛犸象牙材质上的神奇效果,焕发出象牙浅刻的独特魅力。
工艺美术容易流于匠气,而杨雪芳的猛犸象牙浅刻却颇有文气,甚至流淌出笔墨的韵味。这与其自幼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的经历分不开,也得益于其多重复合丰厚的人生养分。杨雪芳与书画大师程十发交好,两人曾每周都见面交流;艺术大师黄永玉也是杨雪芳的老友,来沪时还住在杨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杨雪芳沉下心来对于艺术创作的细细钻研。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猛犸象牙浅刻
且看杨雪芳浅刻在猛犸象牙上的《八十七神仙卷》,尺幅其实不算大,众多细节却分外饱满。尤其画中87位神仙的头发各不相同,根根发丝分明,看得人连连称奇。
杨雪芳告诉文汇记者,原稿上的头发等细节因为年代久远并不清晰,众多神仙的发髻每个朝代的资料也都不一样,而浅刻需要刀刀分明,来不得半点含糊。他坦言:“我必须考证清楚,否则要给别人批评的。”为了推敲画面上的很多细节,杨雪芳反复考证了历史上的不同版本,以及徐悲鸿、张大千、谢稚柳等人对此的研究资料,最终刻出自己的理解——不完全是临摹,更有创作的成分。原稿中齐白石为《八十七神仙卷》写的引首,是六字篆书,杨雪芳感觉浅刻出来不好看,于是重新设计了篆书,还刻了上千字的楷书题跋。
有时候刻一件作品,杨雪芳会不知不觉刻到凌晨五点钟,停下来才发现一只胳膊不能动了,过了好几天才恢复。太太帮他烧好了饭,喊了他四五次都没反应,有人开玩笑说,只有打游戏的少年才会这样。
陶圃松菊,猛犸象牙浅刻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胡晓芒指出,要在80多岁高龄,以刀代笔在猛犸象牙上呈现《八十七神仙卷》这样宏大的场面,在普通人看来似无可能,但却成为杨老创作上的巅峰。“他的笔触即使在近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仍可达到微雕的精细级别。工具、材质对杨老来说,已经化于无形,任何作品到了他的手下,有如神来之笔,不仅能再现原作的辉煌,还融入杨老一生的造诣感悟,使之具有当代气质和历史反思。”
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认为,杨雪芳的牙刻艺术造诣不是单一途径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造就,他少时就有书画童子功,后来又有工艺美术领域的磨练和创业经验,改行从商后非但没有脱离艺术,反而与艺术更为融合,与书画家交友以及收藏经历,使其艺术鉴赏眼力和审美品位有了跨维度式的提升。“杨雪芳先生的这些新作,是常州延陵派和海派象牙雕刻艺术的双丰收,是工艺美术界乃至艺术界的奇迹。他的成功,也证明了上海不仅是藏龙卧虎之地,更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主办,卡咔度艺术空间承办,将持续至3月10日。
前来观展的郑辛遥
作者:范昕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