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
[英] 简·莫里斯 著
方军 吕静莲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五十年来游历欧洲各国的一部“印象集”。全书以的里雅斯特为起点,结尾又落回的里雅斯特;分为五个主题,每一部分都以这座城市为出发点,延伸到欧洲各地。作者在欧洲各地徜徉,以其所见由感而发,从宗教讲到艺术,从领土的历史渊源讲到风俗习惯,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致的欧洲历史文化的画卷。
>>内文选读:
一卷欧洲的印象集,一部欧洲的微观察史——代中文版序(节选)
50年间的时空转换,始于1946年一个温暖美好的夏日,20岁的莫里斯坐在的里雅斯特码头的一根系船柱上,写一篇关于乡愁的随笔。多愁善感的莫里斯啊,这时莫里斯还叫詹姆斯,在英国军队里担任情报官员。之所以选择的里雅斯特作为这段半个世纪旅程的起点,是因为这座意大利的港口城市是莫里斯踏足的第一座欧陆城市。战争把欧洲“变得无法辨认”,而的里雅斯特幸运地躲过了战争的摧残,“一点儿也没有被击碎”,印证了莫里斯童年时期对欧洲的浪漫想象:“一个玫瑰色的老德国风味的欧洲,并且是一个浪漫的整体。大作家和大音乐家漫步的街头,有湖和凉亭的可爱的公园,古老荣耀的建筑,阳光灿烂的咖啡馆里惬意的学生生活,饱含文化与历史的庄严老城。”于是这座城市唤起了20岁青年“真诚的怀旧之情”,让她“对一个只在幻想中见过的、已然消失的欧洲充满乡愁”。20岁的这篇随笔没有写完,它试图记录的情绪却给莫里斯打上了终身烙印,“的里雅斯特”也被她“永远地同欧洲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她以这座城市作为印象和反思的起点,踏上了重新看待欧洲、寻找自我身份的旅程。
的里雅斯特港
此后,莫里斯的人生也分为了一段段旅程。作为记者、旅行作家和历史学家,莫里斯自述“在35岁以前就以走马观花但异常欢愉的方式几乎观光了全世界”。莫里斯的职业生涯颇为成功,她自述做记者时经历、目睹了很多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标志性事件:“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各大国在莫斯科的较量,使得戴高乐重新掌权的阿尔及利亚事件以及汽车首次驶过阿曼沙漠等。”她还在耶路撒冷的法庭上看到站在防弹玻璃后受审的阿道夫·艾希曼,采访过“猫一样敏捷的”切·格瓦拉。《经济学人》杂志赞誉她是“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录者”。20世纪60年代,莫里斯辞去新闻界的工作,改变写作方向,成为专职作家。她一生著述颇丰,40多本著作中除了三卷本的巨著《大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更多的还是旅行文学。旅行写作给她的头上戴了一大堆“20世纪最优秀旅行作家”的高帽子。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托马斯·迪什称赞她的旅行文学写作,“对其他旅行作家来说就像约翰·勒卡雷对其他间谍小说家”。但是2016年她接受BBC采访时却说,她不喜欢被称为“旅行作家”,因为她写的不是旅游休闲指南和游记,而是关于某个地方和人的文字。莫里斯自称,她的写作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看看世界,让世界看看我”,每到一地她都要去当地的法庭旁听审案,因为法庭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状况”。接下来再去市场、火车站。就这样,她几乎走遍世界,为威尼斯、牛津、悉尼、西班牙等城市和国家留下了印象派风格的文学肖像画,而不是旅行指南、导游手册。
从艺术角度看印象派画作,印象派艺术家描绘的是大自然展现在眼前时那一刻的视觉效果,表现的是瞬间的光影效果、色彩变幻;也有看不惯的人说印象派的作品“杂乱无章”。用这两种视角来看《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都不为过。莫里斯呈现的“欧洲五十年”是碎片式的瞬间,记录的是她在欧洲各地见到的普通人、平凡事,是从个人角度写的欧洲微观察史。她没有刻意寻找一个逻辑来写50年的编年史,即便给每一章都取有标题,也是晦涩的。
每一章里,莫里斯做着随机、发散性的观察、思考,相似的话题反复出现,似乎没有经过组织。看似杂乱无章的安排反而带领读者踏上一趟有趣的旅程,每一段行程结束后将转到哪一个方向,我们永远不知道。
作者:李孟苏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