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新近推出的“移动美术馆”,让社区共治经验与文化生态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和轻质的形态呈现,把来自居民们点点滴滴的温暖汇聚起来
巴掌大的豆本上,60岁的爷叔俞建华用质朴的线条画下《华院小区物业的回忆》,从近40年前小区入口处一排排矮房,画到如今新建的小木屋、花园绿地,再深情地写上“未完待续”。
这是河边居所·粟上海华阳路街道艺术项目之“华院夜校”新近开启的第一节课,以艺术家为引子激发社区居民创作。在华院小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居民们,带着对华院小区过去的回忆,在插画师阿咸的指导下以老照片为出发点,将心中的过往故事落在纸上,完成一本本满载回忆与对未来美好生活期待的小豆本。这一艺术项目是刘海粟美术馆“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的新成员,由点及面渗入生机勃勃的华阳路街道。
近年来,“艺术社区”正作为重要的艺术实践概念在申城各地生根发芽。新近于中华艺术宫启幕的“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集结近年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其中大多数发生地正是上海。高校、美术馆、社区志愿者与社区相互联动,从城市到乡村,一个个各具特色的艺术社区,给社区带来美感,同时实现对社区的微更新,这种更新既是功能上的,也是获得感层面上的。
河边居所·粟上海华阳路街道艺术项目之“华院夜校”第一课
美术馆、高校与社会志愿者成为构建艺术社区的三股强劲力量
随着新美术馆学发展,艺术机构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而是积极参与到社区实践中。与此同时,高校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也踊跃加入。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告诉记者:“这样三股力量共同助推着艺术社区生态在申城的蓬勃,为新时代的社会美育服务。”
响应市文旅局“社会大美育计划”的部署,申城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在踊跃“破墙”,以社区为支点形成一个个美育能量场。例如,“粟上海”由刘海粟美术馆发起,将艺术植入城市的街巷里弄,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有机融合,提升社区品质,构建美好生活,至今落成位于愚园路、江川路、顺昌路等地的近10个点位。多伦现代美术馆以“行走多伦”为名,将街区考察与导览、朗读、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叠加,带领观众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多伦路周边社区的历史、文化。借由“客堂间”项目,外滩美术馆搭建起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系列研究及艺术项目策划,关注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的变迁。
上海美术学院在人民公园举办的“园艺新风——人民公园艺术社区展”
上海的众多高校则纷纷发挥专业优势,在鲜活的艺术社区实践中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前不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携手人民公园,办起“园艺新风——人民公园艺术社区展”暨“园艺大讲堂”。在熟悉的人民公园里,邂逅美院学生与社区居民互动、共创的装置作品《云灯之树》,有市民鼓掌叫好“艺术为公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年初登陆天山商业街区一条300米长地下商业通道内的“擦肩”隧道艺术节,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带来。在一个月时间内,近120名师生共完成包括视频交互媒体、互动装置、创意服装、废弃物品再创作等33件时尚创意作品,以时尚设计赋能虹桥区域。以坐落于崇明的富安乡村美术馆为载体,同济大学链接艺术介入乡建的可能,通过艺术、绘画等形式展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美景。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在天山商业街区一条300米长地下商业通道内举办的“擦肩”隧道艺术节
在东昌大楼辟出“楼道美术馆”,孵化出陆家嘴记忆系列展;将东昌新村一座寻常的停车棚更新为“星梦停车棚”,搬来三星堆、龙门石窟等主题展……这些鲜活的艺术社区案例,都来自以“社区枢纽站”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以多领域融合介入陆家嘴老旧社区微更新,为公众提供无界的艺术社会现场。
以艺术深化居民的地域认同,让社区更温暖也更有活力
艺术社区不是简单把艺术作品送到社区,而是强调社区居民的自觉参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指出,内在性是艺术社区的重要特征。“这种性质决定了艺术社区要有深厚的现实关怀意识,致力于如何让美好属于每个人,如何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社区居民形成友好的分享,从而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
由上海美术学院策展的“幸福曹杨·重点样本社区”
去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举办期间的“幸福曹杨·重点样本社区”,被业内视为颇具典型意义。当时,上海美术学院策展团队为曹杨新村街道量身定制了数十个涵盖多层次的艺术项目:铁路市场变身有温度的社区公园——百禧公园;平日饭后散步的环浜,成了偶遇公共艺术作品的一段路;人头攒动的桂巷菜市场,多了“菜场美术馆”的崭新身份;小区围墙外“曹杨的微笑”影像展,让人瞥见作品中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会心一笑……其中不少项目都配套了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的活动,希望人们进一步了解所在社区,感悟艺术带来的美好生活。例如,艺术家殷漪发起声音工作坊,带领学员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深入曹杨区域,去发现声音,探讨其中的信息和意义;建筑师王青策划了“曹杨新村之家”,引导居民为自己新的居住空间描画个性化或概念化装修方案。
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在奉贤南桥举办的“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让田野大棚与艺术“碰撞”
不自说自话或自上而下,而以艺术在社区构建价值认同,同样可谓“社区枢纽站”在陆家嘴老旧社区推进艺术社区实践的思路。三年来,星梦停车棚经历了从升级空间硬件的“硬微更新”,到植入艺术内容的“软微更新”,再到凝聚人心的“再微更新”,由此点燃小区居民对于艺术生活的热情。“艺术枢纽站”发起人、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向记者坦言,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居民停车时注重整齐划一美感的呈现,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将自己的花盆搬到星梦花坛处。如今主动维护这个空间的居民志愿者扩容至18人,这是一支平均年龄近70岁的队伍,72岁的蒋莲花日常主持着花卉的培育,78岁的陈国兴牵头停车棚展览的导览。
在业内看来,艺术社区的前路有赖方方面面合作,开拓新路径,探索可持续性,最终以艺术黏合人与人、人与所在地域的联系,让社区变得更温暖也更有活力。
作者:范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