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艳的色块如细胞一般有机地蔓延于福禄寿广场的喷泉周边、由锅碗瓢盆组成的风铃在巷子里轻轻敲击、黄陂南路地铁站2号口化身为卡夫卡式超现实世界里的粉红色甲虫……这些天在新天地漫步的市民会发现,区域内“闪现”了不少别致新颖的艺术装置,它们与城市自带的社会景观交融为一体,也为置身在熟悉环境中的人们观察事物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昨天,由XINTIANDI新天地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共同打造的2022“燃冉”艺术季——回环之歌在上海大新天地正式启幕,特邀公共艺术单元、入围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艺术家驻留项目单元与公共活动单元四大单元将为上海市民呈现23位(组)艺术家创作的50余件缤纷多元而又充满真挚思考的艺术作品,与每一位行经大新天地区的公众交织共吟一首关于艺术与生活的诗歌。正如艺术总监、UCCA副馆长尤洋说的那样:“公共艺术单元展出的作品都与社区的公共环境相结合,我们希望借助艺术,邀请上海市民接近生活的现场、碰触陌生而又熟悉的事物。”
当公共艺术回归生活,也就回归于情感之间
通过呈现一系列将日常物品、新天地社群生活现场提炼为艺术语言的创作,来弥合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无形鸿沟,这是2022“燃冉”艺术季公共艺术单元试图达成的目标,此次共有五位(组)艺术家——高露迪、葛宇路、梁曼琪、麻剑锋与沈若凡x刘恒x杨帆为新天地创作了具有参与性的场域特定作品,通过公共艺术的游戏性体验触发观众的互动,让艺术回归于本真的生活,让生活回归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
高露迪的作品《拥抱》位于新天地的核心区域,颜料色块来源于其创作中的日常物品,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五种颜色的色块正是他眼中上海拥有的五种特质:活力、温暖、生机、包容与洁净。“当这些色块组成调色板状,变成公共艺术进入城市空间,颜色的多元、形态的各异,就像是在这个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它们也呼唤着人群的靠近与连接,以这种方式拥抱与作品相遇的每个人。”高露迪对记者表示。
据高露迪表示,在大众的印象里,公共艺术作品在空间中会具有一定的“侵略性”,他此次要做的正是弱化这种属性。鹅卵石般的“颜料色块”呈现出愉悦、柔和的视觉感受,也试图让作品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孩子们可以直接抱住它,大人们也可以坐在上面与友人闲聊、休息、晒太阳。色块和色块之间的间隙也比较近,在这样的设计下,大家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相互靠近。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像一处美丽的风景一样,如夕阳西下,如雨后彩虹,在出现那一刻能自然唤起人们普遍的美好感受。”
用三年时间,寻找一批心中有艺术之火的人
今年8月,一场由UCCA与XINTIANDI新天地共同点燃的“创意篝火”在大新天地区“燃冉”升起,这标志着UCCA牵手XINTIANDI新天地长达三年的战略合作——“燃冉”青年艺术家孵化计划正式诞生。首届“燃冉”计划旨在聚集趋光向暖的青年艺术创造力量,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扶持与专业发展的机会,探索艺术的多元可能。
“燃冉”计划聚焦于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面貌,致力于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展示平台与持续供给的创作实践生态。此次入围青年艺术家群展单元便是15位艺术家关于“回旋”的直觉性尝试,以及贯穿于他们创作线索的行动路径的集中展示。艺术展取址新天地壹号,在这幢充满着昔日上海风情的历史保护建筑中展现青年艺术家的真诚面貌与创作活力。
怎样的艺术家是“燃冉”试图寻找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常驻中国的、能开展跨学科实践的青年艺术家群体。”尤洋给出回答:“在此基础之上,青年艺术家需要具备能够自洽的艺术创作逻辑和体系,同时还要兼具本土意识、国际视野与实验态度。他的创作要聚焦于与其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语境、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表达。”在尤洋看来,三年的时间足够挖掘一定数量的艺术创作者并培养一批热爱艺术的人群。“他们可以有能力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需要的文化,而不是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单向提供给他们的文化产品。”
人与地方的关系以及空间与地方带来的不同感受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大量灵感,也是贯穿艺术季的核心概念,艺术家驻留项目邀请到雷磊、殷漪、高磊三位艺术家陆续深入到上海城市腹地,成为当代语境下的“闲逛者”,结合自身创作脉络进行考察、交流与创作实践,他们的作品也都在新天地壹号呈现。与此同时,为促进公众对青年艺术家创作的理解与不同艺术形式的认知,公共活动单元也将带来一系列充满趣味的艺术体验活动,单元分为艺术会客厅、玩趣手作、心灵愈所、深夜酒馆、感知演绎和回环夜游六大板块,共计20余场活动。艺术家、学者、音乐家、表演者及观众将汇聚新天地,共同交流与体验丰富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全新感受。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