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Web3.0》
王岳华 郭大治 达鸿飞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书对Web3.0技术、应用及商业模式进行了全景式展示,就Web3.0在底层技术、文化诉求、商业模式、金融体系、治理模式、基本结构、风险规范这七大方面的案例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梳理其发展逻辑。作者希望借此帮助读者全面把握Web3.0的发展趋势,抓住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机遇。
同时,本书也对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角色在开启的数字经济大潮中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进行探讨。书中呈现了大量关于Web3.0的应用案例,而这些案例真实地反映了Web3.0的现状。
>>内文选读
我在外面演讲时常常提到思考未来。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未来已来,但到底什么是未来?未来会如何?未来确实难以预测、判断。但是思考未来是一件必须经常提醒自己去做的事,想想下一年如何,5年后又如何,10年后呢?社会、经济、技术、商业应用、环境,甚至自己的生活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思考未来是投资人与创业者必须常常做的事。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无非Web3.0、DAO、元宇宙等。我们来看一看2022年7月加特纳咨询公司发布的对于区块链生态业态的生命周期的预判(见下图)。其中元宇宙从早期采用者到产业成熟期还有10年以上的时间,而DAO以及Web3.0则还需要5年到10年的时间。从早期投资的角度而言,现在就是开始布局和介入的大好时机。
互联网发展至今,中心化平台和中心化机构解决了很多问题,提高了效率,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生态的发展,特别是所谓的网络效应被中心化平台发挥得得心应手。但是Web2.0解决了问题,也制造了新问题,比如用户身份的泄露、数据的不透明与不自主、侵犯隐私、危及财产安全的数据盗窃、中心化平台的不对称优势、行业垄断等,这些都使得用户不再自由,无法信任中心化平台。而创新的分布式数据库、智能合约、隐私计算、自主数据身份、分布式存储等,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让互联网变得更加先进,所以我们迈向Web3.0、DAO以及元宇宙,打算构建一个新未来的雏形,由这三者生成的创新的基础设施、解构并重构的新经济组织体系以及新商业范式都会使人类文明变得更加先进。因此,我们说Web3.0是未来的基础设施,DAO是未来的经济组织形式,而元宇宙是未来的生活形态。
《Web3.0》一书阐述了很多关于Web3.0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与构成。书中提到的这些都是Web3.0,但Web3.0却不仅限于此。这就好比盲人摸象,各说各话,都碰到了一个部位,但都无法一窥全貌,事实上这个全貌也没成形,而是一直在演进与变化。然而有三个基本要素驱动着Web3.0的演进,第一个是人工智能与智能合约技术。说到人工智能,或许读者会有疑问:这不是一项老技术了吗?是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其一直限于专用场景,比如视频识别。
而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是Web3.0的基石,比如语意互联网(Sematic Web)、空间互联网(Spatial Web),这些都是基于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才成形的。其实在所有的Web3.0应用场景里,数据都需要被或强或弱的智能算法处理,越是强的人工智能,越能提供体验性更好的Web3.0应用。第二个是分布式计算,也可以说是边缘计算。因为Web3.0的数据来源是分布式的,隐私计算也必须在Web3.0中完成,所以只有每个分布式节点的计算与存储功能完善,一个Web3.0系统的数据才能被有效处理,因此边缘计算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第三个是分布式的数据网络,这里提到的网络侧重于数据本身的结构,且必须是基于类区块链协议中一定的共识机制,数据的来源、验证、核实都是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结构由代码自动完成的。这三个要素是Web3.0的基本要素。试想3年后一辆汽车因配备合适的人工智能而可以完全自动驾驶。这个车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边缘计算节点,可以完善地处理其他节点输入的数据,并将处理好的数据或自身产生的原生数据完整地发送出去。此时车主一个人看着改造过的可以像AR一样成像的挡风玻璃,沉浸在自己的元宇宙里。
Web3.0的基本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户自主,也就是去中心化。然而要想从技术层面真正实现用户自主,就需要很多创新性的基础设施,只有基础设施完备,原生的Web3.0应用才能蓬勃发展。所以Web3.0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到完全的用户自主,并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甚至新的商业业态。除了逻辑与基本要素,我们也有一个类似Web3.0的系统,那就是操作系统。Web3.0的底层技术是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这就好比操作系统里的文档系统(Filing)和I/O(输出入系统),也像是区块链里的Layer-1数据处理结构。分布式存储就像是操作系统里的文档系统,分布式计算就像是操作系统里的CPU(中央处理器),分布式数据传输(分布式通信)也就好比I/O。CPU、文档系统和I/O都是操作系统的基本要素,类比到Web3.0的底层技术亦是如此。那么未来我们是否有机会看到一个由大一统的协议所构建的Web3.0呢?笔者认为那不是必要的,Web3.0本来就该是各个功能模块协议化、分层可组合的,就像乐高一样,你只要有足够的组件,就能够完成一个成品或产品。
除了以上所说的底层基础设施,Web3.0还有另外两个关键部分,一个是去中心化数字身份,一个是隐私计算。这两个部分是息息相关的。数字身份并不是新的话题,在Web3.0里,DID(去中心化身份)是必要的基础内容。就好比一个人没有身份证,哪儿也去不了,什么也不是,没有任何机构可以识别他、认可他,ID(身份标识号)也很关键,没有ID,个人就没有任何资产。在原生Web3.0中,ID一般是由钱包地址决定的,但显然钱包地址不是唯一的ID,因为去中心化身份本来就允许多重ID,它们可以拆解并重组,但是每个ID的影响力和信任度必须由这个ID所参与交互的数据来验证、认可、核实,最终归属于该ID。所以即便是多重ID,ID的排列组合与融合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除了Web3.0原生的ID,传统Web2.0的ID也必须进行升级迭代,并加上一层隐私计算的保护。至于隐私计算,早在1985年就由S.戈德瓦瑟(S. Goldwasser)提出了零知识证明(Zero Knowledge Proof,ZKP),1987年奥登·戈德里克(Oden Goldreich)等人基于清华大学姚期智教授的两方安全计算发展出了多方安全计算,并加上同态加密以及联邦学习等算法,进一步将隐私计算应用在数据保护的场景中。除了Web3.0原生场景,隐私保护在医疗、金融、政务、供应链等领域也开始了商业落地。
在基本技术架构清晰后,Web3.0的未来趋势就是在这些底层技术上构建应用,而且所有应用上的数据都是分布式数据网络所处理过的数据,进而形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NFT、DeFi、元宇宙、创作者经济、去中心化媒体、去中心化社交、去中心化信用评级等Dapp(去中心化应用)。在Web3.0的生态体系里,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就是新的组织形态,现在看来,DAO就是一个由Web3.0的架构发展而来的新的组织形态。DAO的核心逻辑是把股东(Share Holder)转变成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也可以说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其功能及属性可以随着智能合约的规定以及部署而变化,其中智能合约就好像堆乐高积木一样,由DAO的成员根据规则一个一个堆起来。当然,每个成员的权、责、利都可以根据贡献、信用评级、参与程度等要素来建立自己的灵魂绑定。
在传统意义上,你知道你所知道的就是所谓的知识。对于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可以用Web2.0中的百度、谷歌去查询。对于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你也可以通过Web2.0中的亚马逊、Facebook来了解。而对于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Web3.0的机会可能就藏在这里。
作者:王岳华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