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获至宝,如获至宝。”一边翻阅着几乎铺满三分之一会议桌的珍贵捐赠,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一边感慨道。昨天,上海京剧院向资深剪报爱好者胡国璋颁发了一张特别的感谢证书,今年已经85岁的老人向院方无偿捐赠了一批时间跨度长达70年的报刊档案以及演出相关资料,通过这位来自普通戏迷的收藏,也能感知几分海派京剧的发展脉络以及沪上舞台的变迁。
《红桃山》里饰演林冲,在一份“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演员班实习演出”的节目单上,张帆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纸上还有著名“梅派”青衣史依弘和丑角名家严庆谷的名字,这份历史已有40年的资料勾起了他尘封许久的回忆。“我是1981年入学的京昆班,这场演出是和后一年进校的学弟学妹在当时的延安剧场(今共舞台)一起表演的。”张帆向记者说道。彼时,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4、15岁的少年在老先生的教诲下初步掌握了戏曲的表演节能,学会了近百出优秀传统剧目。为了让小演员们更快地出戏、出功,学校特别安排了这次公演。
“我订了十几份报纸,看到有京剧的内容就开心的不得了,立马剪下来。”胡国璋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剪报成果。一把尺、一把剪刀、一支笔,胡国璋是一名忠实的报刊阅读者,年轻时代就爱看戏的他不漏过一条关于戏曲的新闻。“这沓是尚长荣先生的,这部分是史依弘的,”他根据演员和剧目对剪报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汇集成近十本档案册。当被问及悉数捐出会不会有些不舍,他爽朗地摆摆手,“我到了这个年纪,就应该把这些收藏赠送给院团。”
海派京剧的繁荣与发展始终是戏迷心上最牵挂的事,胡国璋郑重地将一本《上海戏曲史料荟萃》交予张帆,“里面有一章叫‘上海京剧现代戏演出资料’,详细地记录了包括《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作品的演出信息,或许对剧院排新戏帮的上忙。”
除了报纸书籍外,能累上厚厚一摞的演出册也在胡国璋的收藏之列。巧合的是,“青春跑道”旁正好摆放着“梨园星光”,两组不同年代的人才培养项目彰显着上海京剧院扶持青年演员、赓续传统文化的决心。“改天也要让角儿们看看这些,”张帆笑着说道。
作者:王筱丽
图片:上海京剧院供图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