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文艺春秋》,数百名家辈出——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持续时间最长、基本上按月出版、囊括当时绝大多数重要作家、进步倾向十分鲜明的文艺刊物,《文艺春秋》光是撰稿者就云集了郭沫若、茅盾、巴金、闻一多、叶绍钧、王统照、田汉、丰子恺、赵景深、许广平、柯灵、戴望舒、施蛰存、柯灵、汪曾祺、黄裳等,多达三百余人。
为更好地发掘并继承范泉先生的精神遗产,《文艺春秋》原刊捐赠暨影印本出版座谈会23日在上海世纪出版园举行,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和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主办。“此次影印出版让《文艺春秋》这套埋在地下的明珠重见天日,痴迷文学艺术一生的父亲此刻一定含笑九泉。”与《文艺春秋》同年诞生,范泉次子徐海安动情地说,《文艺春秋》是父亲范泉28岁开始负责主编的刊物,能够在今天影印再版,意义十分重大。
《文艺春秋》由著名编辑家、翻译家、作家范泉(本名徐炜)主编,上海永祥印书馆出版发行。1944年10月创刊,出版之初,为避免向日伪当局注册登记,先行出版《文艺春秋丛刊》共五集(为第一卷)后,改出《文艺春秋》月刊(自第二卷第一期始),至1949年4月,出至第八卷第三期停刊,总计出版44期。1947年1月至3月出版有随刊附送的《文艺春秋副刊》共三期,后又因国民党审查等原因,另出《文艺丛刊》共六集。
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服务学术发展,满足文学爱好者的藏书需求,以范泉次子徐海安提供家藏原刊为底本,影印出版全套《文艺春秋》,收录篇幅5900多面,彩色插图524幅,分装12册。凡原刊目录、广告、彩插等皆按原刊样式制作,以存图书原貌,集文献价值、艺术鉴赏和收藏于一体。
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孙瑜透露,此次《文艺春秋》影印出版是该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的文献影印工作最新成果,“感谢对影印出版给予帮助的各位专家学者,也对在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过《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为出版社带出一批人才的范泉先生深深缅怀。”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青生20世纪90年代曾在研究中接触到《文艺春秋》,作为抗战后期到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文艺刊物之一,它完全由私人经营,却产生极大影响,甚至走出了国门,有东南亚海外读者求购,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后来《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与《文艺春秋》是范泉先生在出版方面的两大有形贡献,而无形的贡献——他的编辑理念、方法、技巧则尚有待发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孔海珠谈及当年父亲孔另境和范泉的交往,“范老工作认真、投入,随遇而安,是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坚持到底的文化工作者。”范泉先生曾为她题字“勤能补拙”,从方法到态度受益良多。
上海书店出版社原总编辑俞子林介绍,《文艺春秋》刊登的内容除新文艺外,还有当时上海的新闻、事件,以及大量的照片、手迹、绘画,是套很有价值的资料。
“《文艺春秋》是范泉先生文学生涯中产生全国性影响的第一部作品,聚集当时上海文坛大量优秀作者和作品。希望借影印出版,推动对其的重视和研究,进一步肯定阐发范泉的文学追求和文学地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说。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不少在年轻时曾跟随范泉先生工作,视范泉为重要老师,作为有担当、有追求的出版人楷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当代出版人应当学习他不辞辛勤、肯做实事的工作态度。在上海建设出版博物馆,最重要的收藏或是这些上海出版人的精神,通过收藏、挖掘,让博物馆平台也成为出版人精神的安放之处。”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说。
上海韬奋纪念馆副馆长王晨代表馆方接受捐赠
范泉次子徐海安捐赠全套《文艺春秋》原刊合订本,除《文艺春秋》月刊外,还包括全部副刊和丛刊,是上海书店出版社此次出版的影印本的底稿。“感谢慷慨捐赠!《文艺春秋》是上海近现代文学史、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上海史研究的宝贵资料,博物馆定妥善保存好、研究好这套范泉先生在艰难条件下倾注心血编成的作品。”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表示。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