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百年孤独》改编权的售出,马尔克斯另外一部不朽的名著《霍乱时期的爱情》重又得到了关注。不同的是,它早早地由马尔克斯本人授出版权,并于2007年11月,由奥斯卡最佳编剧得主罗纳德·海伍德(电影《钢琴师》的编剧)着手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马尔克斯是在拿到诺贝尔奖的三年后,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三年里,他的声誉达到了顶峰。和一些得了诺贝尔奖后便不再写出杰作的大作家们不同,这一次杰出的才华依然持续扩展了马尔克斯的声誉。这几年来有一个声音渐强,文学界和评论界开始有人指出“《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被低估了的杰作”。
有评论认为,这是最能体现马尔克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部作品。在青年作家任晓雯看来,《霍乱时期的爱情》被很多人低估了。“马尔克斯摒弃了‘魔幻’,回到现实主义去讲述爱情,要以一种经典文学的姿态,写一个真正的且仅仅是爱情的故事,是难的。要知道近的东西比远的东西难写,现实主义比现代主义难写。从《百年孤独》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绝不是倒退。想出一种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表达爱情的方式,远比写一个最美的女人裹着毯子飞到天上去,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毫无疑问,马尔克斯为“拉美文学爆炸”提供了巨大能量,作家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旗手;但马尔克斯决没有囿于“魔幻”,《霍乱时期的爱情》及此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都摈弃了“魔幻”。升天的俏姑娘没有了,穿过门厅和走道一直流到母亲身边的鲜血没有了,神话般的现实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化的现实。这正显示了马尔克斯的大家风范。该片导演迈克·纽维尔这样描述这部爱情传奇,“这个故事丰富的线索就像海洋,它讲述了人类由年轻至老去的全部真理,我从书中可以看到我的父母、我的青春、我自己的一生和我所有的朋友……”
由于它独特的地位与影响,影片的出炉同样是一次漫长的旅程。制片人和导演与马尔克斯展开了拉锯战般艰苦的谈判。“我们一直在坚持奋斗,我不能接受任何一个有‘no’的答案,除非是‘no proplem’。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收到的回应全都是拒绝,毫无希望……之后终于有一天,我们从马尔克斯那里得到了一个词——‘也许’。那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那天开始,我终于看到了一丝光亮。接下来我们又花了一年时间,来让作者相信我们对这本书的忠诚,我们将会毫无折衷地遵循原著的本来面目,我们要制作一部伟大的电影。”事实上,执行制片人斯坦多夫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来争取《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改编权,他甚至还写信给马尔克斯,声称自己会像书中的阿里萨,五十年也不会放弃。
当《钢琴师》的编剧罗纳德·海伍德初稿成型之后,斯坦多夫和他一起登门拜访了马尔克斯,以确保电影能够真正反映小说的灵魂。而结果却相当出人意料,马尔克斯对剧本初稿只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过于忠实原著的体系,“如果要拍电影的话,你们需要从书中走出来。我想你们不是第一次听说‘改编’这个词。”
斯坦多夫回忆道:“他(马尔克斯)真的非常幽默,我们面面相觑,然后开始大笑。”接下来关键的一步,斯坦多夫为电影找到了最理想的导演,刚刚完成《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迈克·纽维尔。纽维尔之前的电影,例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同样是贯穿非传统的浪漫风格。最终,纽维尔在影片中精彩地再现了这个故事的核心,它探索了爱情的所有可能——不仅仅通过主人公的双眼,还通过他们的父亲、母亲和朋友们的内心。
作者:帕帕拉佐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