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如此重要的节日,在千年之前的古中国,上至王公贵胄,下至平民百姓是如何庆祝节日、如何寄托相思的?在基本只剩下“吃元宵、汤圆”这些简单形式的今天,探考古代中国的雅致生活,也别有一番乐趣——
燃灯使者
文 | 孟晖
在其大部头的专著《中国绘画通史》中,美术史家王伯敏先生特意提到了敦煌220窟壁画《东方药师经变》中的一位“点灯菩萨”形象。曾经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上,这一壁画作品借临摹之作的形式得以展示,王伯敏先生所特别赞誉的“点灯菩萨”也由此呈现在北京观众面前,但见她专心地屈一膝蹲在地上,因为怕刚点亮的灯被风吹灭,而小心地用两手捧住灯碗,完全是一位人间宛约少女的情态。
啊,夜色将要降临,狂欢的情绪已经在空气中隐隐鼓荡,但是此刻还得暂时控制住心中涌动的欢乐啊,她必须趁着余辉的残光,和同伴们一起把高大的灯树燃亮。君不见,就在她身边,另一位菩萨正把一个个点亮的灯碗小心翼翼地放到灯树的圆轮上。
如今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基本上只剩下了吃元宵、汤圆这一项简单内容。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一天在古代叫作“上元节”,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入夜以后的“赏灯”活动才是节日的重头戏。正月十五日成为“灯节”的风俗正是确立于唐代,不过,彼时上元节所燃之灯并非各种灯笼,而是“灯树”。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中恰恰描绘了两株巨大美妙的“灯树”,可以看到,其构造是在木座上树起一个高高的木柱,木柱从上到下、由小到大撑起一个又一个圆轮,一盏盏小灯碗被放在这些圆轮上,碗中亮着灯焰。另外,灯树的顶端装有宝盖,宝盖周边垂下一圈吊灯,同样是光苗颤颤。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一诗中的名句“火树银花合”,可说是神传出了灯树的独特灿烂,在夜色中远望,灯轮的架子被黑暗隐去,只见一圈又一圈的灯焰,点点浮现在半空,就像是一棵火树,也像是银色的花朵群相盛开。
由于灯树上盛载灯碗的托架形如圆轮,所以灯树又叫“灯轮”。据《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先天二年十五、十六两夜,在长安的安福门外树立了高达二十丈的灯轮,裹锦绣、饰金银,同时,轮架上不是简单地放置灯盏,而是做出一个个花树形的小灯插,整座灯轮居然装了五万个灯插,“燃灯五万盏”!另外,唐人薛能作有《上元诗》,描写中唐时代徐州上元狂欢的景象:“十万军城百万灯,酥油香暖夜如烝。红妆满地烟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百万灯”,那得有多少棵灯树在徐州城中伫立?显然,不仅首都长安的上元夜处处“火树银花”,帝国的各个大小城镇在这一夜也同样呈现着人间点点灯焰与天上星光争辉的璀璨景象。
▲敦煌莫高窟220窟的两位点灯菩萨
由“酥油香暖夜如烝”一句可知,灯树上所点的是小油灯,在灯碗里注满酥油。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则非常细致地描绘出,这些小油灯是一个个无座无把的收口小圆碗,在碗内灯油里放有一根灯捻。画面甚至展示了灯树被点亮的具体方式:把无数小灯碗放在地上,一一点燃灯捻,然后,将它们一只只小心地放到轮架上。不同的是,在这一恢宏而美妙的画作中,点灯者是四位美丽的菩萨!每株灯树下,都有一位飘带盈荡的菩萨蹲在地上点亮灯盏,另一位则接过亮起的灯,小心地将之放上灯树。在时光中消失了名字的画家,竟把人间的节日场景移到了天上,把他所眼见的现实中唐代女性的贤淑与灵巧,通过这四位菩萨窈窕修长的身姿而呈诸永世。
一代名相张说如此咏赞盛唐时代的上元夜:“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点灯菩萨”这个形象让人们看到的,其实乃是艺术家对于“太平人”的向往啊。在今生今世的一个春节,通过敦煌壁画的画面,而得以重温千百年前的正月十五之夜,重温千百年前的渴望幸福的心情,这实在是很别致的经历。
《唇间的美色》
丛书名:孟晖作品系列
孟晖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