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看电影之前,不先买一大桶爆米花就好像缺了点什么?
横店影视日前披露上市后首份财报,有一个现象颇值得关注:2017年,该公司通过销售零食、饮料等卖品实现的利润,几乎是电影放映业务利润的两倍。
包括爆米花在内的食品成为影院的重要利润来源,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早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电影院就通过向观众派发糖果来吸引观众。随着食糖在二次大战时期供应紧张,糖果被爆米花所代替,之后成为传统沿袭至今。别小看这一筒爆米花——有统计显示,在美国,因此而带来的收益最多可以占到影院净利润的四成。
爆米花和电影是如此般配,以至于人们特别把某一类电影称为“爆米花电影”。
那么,为什么人人都爱爆米花?
这个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脑神经专家的兴趣。经过一场群策群力的研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不仅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回答为什么“爆米花电影”如此受到大众欢迎。
经济学家乔治·卢文斯坦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为自己挑选两部电影,分别供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晚上观看;结果发现,人们大都倾向于在当晚看通俗喜剧和大片,而把严肃、高品质的电影留给第二天晚上——至于这“第二天晚上”,所谓明日复明日,你们懂的。
为什么?为什么尽管我们的云盘里塞满了那些“史上最佳”“一生必看”,但占据我们时间的永远是爆米花电影?
▲伯格曼《第七封印》剧照
这里有必要介绍加拿大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求人的拖拉行为的成因,他发现,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战胜了前额叶皮层。
作为大脑神经架构中各司其职的两部分,大脑边缘系统容易被眼前易感知的诱惑所吸引,而前额叶皮层则专注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长远好处的事情。
不幸的是,当面对选择时,很少人的前额叶皮层能打败大脑边缘系统。
斯蒂尔举了个例子:假设有两家分别叫“营养原料”和“美味诱惑”的小吃店,前者出售的食物寡味但营养,有利于保持身材、促进健康——显然这是前额叶皮层想要的能给人带来长远好处的食物;而后者专做高糖高脂的油炸食品,色香味俱佳,能讨得边缘系统的欢心。这时,大家会选哪家?根据皮尔斯·斯蒂尔的研究,大多数人会一边吃着“美味诱惑”,一边满怀愧疚地发誓明天要买“营养原料”。于是,“美味诱惑”很能赚钱,很可能发展成一个全球连锁品牌,而“营养原料”恐怕撑不了多久就会倒闭。
乔治·卢文斯坦的实验同样证明,当前额叶皮层认为应该看伯格曼的杰作时,另一部轻松花哨的电影通常更有诱惑力。
虽然我们很想做有意义的事,为前程积累资本,但总会有些有趣的事情从半路杀出来搅局,而我们每次略作抵挡,就乖乖做了俘虏。
要想过上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无论战胜拖拉还是吃营养食品,我们都必须抵制诱惑,强化意志,听从前额叶皮层发出的理性指令。但专家们有一个意外发现:其实有人早就破解了这个秘密,并且利用它牟利。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大脑边缘系统营造着仙境——所谓市场研究,就是琢磨如何刺激和利用它。”皮尔斯·斯蒂尔指出,某快餐连锁店用11种香草和香料给食品制造了一种特别的香气,让人一闻到就垂涎欲滴,接着完全被冲动劫持,意志防线崩溃。耶鲁大学医学院前院长大卫·凯斯勒曾在其著作中提到:为了让我们去吃那些廉价而未必有营养的食物,制造者们堪称殚精竭虑。
是的,商家们早就洞悉了这个秘密。对大脑边缘系统的刺激遍布商品推销环节:你可以在逛超市时注意一下货架上陈列的食品,看它们如何借包装和味道来俘获你的注意、诱发你的冲动,使前额叶皮层关注的营养价值或价格变得微不足道。然后,“方便性”会把人们的冲动转化成购买行为,网上购物就是最新例证,当然精于此道的商家会尽力削减物流时间,满足你快快到手的愿望,甚至推出“先购买后付款”的销售策略。
市场研究者总在想方设法让前额叶皮层靠边站:在做决定时,固有习惯很容易让前额叶皮层失灵,因此他们就努力培养消费者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有多大?拿饮食来说,美国康奈尔大学消费行为学教授布莱恩·文森克的研究证实,一个人吃什么、吃多少,更多是由习惯决定的——比如容器的大小、食物的摆放位置等。在实验里,文森克设计了一种“无底汤碗”,当有人喝汤时,这个碗会不断自动悄悄加满。结果,用这个碗喝汤的人比平时多喝了接近两倍,而他们获得的饱胀感却不比那些只喝一碗的人强烈。
类似的习惯占有了我们日常行为的45%。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的很多消费“不由自主”,比如踏进电影院便赶快去买一大桶爆米花,虽然这东西巨贵。
现在你知道了,对大脑边缘系统的不怀好意的利用,已经深入市场游戏的骨髓。我们该怎么办?很遗憾:回答这个问题,专家帮不了你。
作者:邵岭
编辑制作:钱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