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国家文化客厅和文化名片;它于静默中诉说沧桑繁华,在方寸间一览千年;它见证国家的历史,也跃动民族的根脉。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很多观众都会在这一天去博物馆“打卡”。其实,博物馆需要经常参观,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浸润心灵。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安市博物院后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博物馆和博物院虽有一字之差,在等级规模、藏品数量、科研职能、建筑文化方面也略有区别,但二者同根同源,都是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文化教育机构。总书记以“大学校”为喻,阐释让博物馆、博物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让更多人得以在这所“大学校”中学习传承、研究思考的工作思路,极其凝练地概括出新时代博物馆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面临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总书记又通过让历史知识和文物展陈“说话”的方式,将灿烂文明、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向观众娓娓道来,反映文物的多重价值内涵。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充分保障,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凸显,社会公众希望通过博物馆学习了解文博知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博物馆所迸发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到博物馆去打卡”成为新风尚,博物馆参观人数成为反映社会学习参与程度的重要风向标。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我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3.6万个,推出各类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32.3万场,参观人数超过12亿人次,成为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由于博物馆的观众涵盖不同年龄层次和职业群体,到馆参观人数既反映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接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西南联大博物馆、日昇昌票号博物馆等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参观视察,并留下殷殷嘱托。
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总书记写道:“我曾多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叮嘱老专家们,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犹如川流不息的长河,收藏、保护、展示着文明印记的博物馆正是我们凝望过去、连接现实、通往未来的渡口。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论述,既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我国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位、角色与功能、办馆原则与改革方向进行部署,又对未来工作进行超前谋划和展望。
从单一的展览空间升级拓展为“大学校”,博物馆不仅可以达到以物证史、以物说史、以物释史的目的,还能起到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启智的作用,成为提升全社会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鲁杨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王卓婕 娄郝 李英卓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来源:央视网
编辑:王布米
责任编辑:施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