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集二者为一体的“研学”,能否起到双倍的教育效果?
近日,有媒体曝光暑期研学游的重重陷阱:有些研学团价高质低,孩子几乎没有任何收获;有些团名不副实,“名校游”成“名校到此一游”;更有研学团假借所谓“教育部资质”漫天要价,实际证照缺失。乱象层出不穷,令人不禁质疑:研学何以成某些机构收割智商税的工具?
根本而言,研学乱象的原因在于家长与机构之间的信息差。许多家长希望让孩子在暑假期间通过研学实现旅游和学习的双重目的,但又苦于没时间没精力,不能亲历亲为带孩子遍游四方,因此只能寄望于相关机构。而某些机构正是瞄准了研学领域悄然兴起的商机,仗着信息资源的优势以虚假宣传欺瞒消费者,打着教育的幌子变相抬高旅游的“附加值”,从中抽取智商税,让不少家长花了冤枉钱,更让不少孩子踏上了知识不多、体验不佳、隐患不断的“研学之旅”。
对此,有关部门应及时出手,对研学领域的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以及办假证行为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据报道,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日前已深入开展暑期首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其中包括加强对夏季“研学游”的监管力度。除北京外,全国不少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同时也是不良机构、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目标。因此,配套措施也应适时出台,切实维护旅游行业的正常秩序。
作为活动参与方,家长们也不能为了赶“研学热”而头脑发热,首先应该擦亮眼睛,在报团前仔细甄选。其次,对于有价值的研学之旅,家长还可引导孩子在研学前提前做功课,叮嘱孩子在游览过程中做笔记,让研学的价值真正得以兑现。否则,即便孩子参加了正规的研学团,最终体验到的,也有可能是走马观花、过目即忘的“特种兵式旅游”。
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学习在课内,也在课外,所以鼓励孩子走出家门长见识、学知识,这种良好的企盼也促成了“研学热”。但要真正将“研学”办成规范产业,让研学成为寓教于乐的新教育方式,需要企业和政府双方共治,也需要家长多费心思。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