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突遭火灾,令世人扼腕。尤其是建筑中部的尖塔,已在这次大火中倒塌。“这个倒塌的尖塔,在建筑史上是很有故事的。它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建筑大师维奥莱-勒-杜克的标志性作品。”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常青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45年完工后经历了五个世纪的风雨剥蚀和人为损坏及维修等变迁,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它曾遭遇严重破坏,后又经历大规模修复。
美丽的尖塔源自勒-杜克修复
常青教授的专业合作者之一、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本杰明·穆栋,曾任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负责人。
穆栋曾在多个场合讲起过勒-杜克当时修复尖塔的故事,并在常青担任主编的《建筑遗产》学刊上,对这一修复过程进行了完整而详细的叙述。原来,当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1831年出版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取得巨大成功后,人们开始对这幢中世纪建筑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彼时,巴黎圣母院的破败状况令人触目惊心。
同一时期,法国开始进行国家文物清点,设立了文物建筑总监一职,并成立了文物建筑委员会。1842年,巴黎圣母院修缮工程的竞标结果公布,265万法郎的预算资金也迅即到位。结果,年仅30岁的勒-杜克赢得了合同,此前他曾与合作者负责维孜莱教堂的修复。
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从1844年4月20日开始,直到1864年5月31日结束。修缮工作大刀阔斧地展开,各项工程花费总计800万法郎。穆栋说,整个修复工作是在勒-杜克极端严谨的指导下进行的,最好的例证就是“尖塔修复”。在仔细研究了13世纪的圣母院遗迹后,勒-杜克通过历史分析方法推断出建筑的最初格局。他通过结构分析,找到了废墟的薄弱之处以及可能的病因,由此制定了复原计划,其中包括必要的改动和一系列加固措施。在对圣母院外轮廓进行整体考虑时,勒-杜克认为,有必要把尖塔适度提高到13米。后来,“尖塔修复”被他收录在其著作《11世纪至16世纪法国建筑词典》中。
所以,正是勒-杜克的这一版修复,让巴黎圣母院有了一座美丽的尖塔,在第一时间就能吸引游客的注意。但这美妙背后是建筑师的严谨,勒-杜克娴熟地运用历史分析、结构分析、建筑分析等方法,为这一修复工程注入浪漫的创意。
法国完全有能力让巴黎圣母院恢复原貌
穆栋曾援引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马塞尔·奥贝尔的话评论勒-杜克的修复工作:虽然有些原则仍值得商榷,但修复中所体现出的诚意和天赋值得所有人尊重。这是19世纪最具象征意义的修复,同时它也见证了文物建筑保护部门的诞生,从而成为这段遗产保护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青说,勒-杜克在而立之年领衔这一修复工程,通过缜密的考证和推理,提出了不应抱残守缺,而要创造性修复的思想,以重现历史建筑原初的精神风貌,与中世纪的伟大工匠跨时空对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而尖塔正是勒-杜克根据所留残迹所作风格性重建的一处重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位大师受到过学界的一些关于原真性的质疑和批评。“我们不必用今天的原则和标准去苛求前人,毕竟尖塔早已成为了巴黎圣母院整体艺术价值不可分割的载体。”
巴黎圣母院这栋哥特式建筑既是法国的著名景点,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建筑文化遗产。对此,常青表示:“从目前的修复技术和水平来看,法国建筑界和文物修复界完全有能力让巴黎圣母院恢复原貌,尖塔的修复自不待言。”
作者:本报记者 樊丽萍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